第574部分(3 / 4)

小說:朱門風流 作者:知恩報恩

看著那些人一個個發言,臉上表情紋絲不動,直到那代表結束的銅鈴聲響起。

這頭一回的弘文閣議事,有的人盡興,有的人失落。有的人緊張,有的人哀嘆……竟是眾生百相各有不同。而部閣大佬則是和天子一塊去了文華殿,因為剛剛的那些慷慨陳詞自有專人記錄,他們雖不至於記性差到還要再看一遍,但至少得留下來以備天子諮議。

文華殿的議事並沒有就今日的討論說出什麼結果來,只是卻把這事情定成了制度,每月兩次,每次人選在此前三天上報——或是部閣舉薦,或是司禮監挑選,或是翰林院舉,亦或是皇帝親自點人。儘管不能說完全公平,但至少是開了一個機會。因而,等諸官退出文華殿之後,禮部尚書胡濙就叫住了張越,兩人便同路而行。

要說禮部尚書胡濙,那還真是一個傳奇人物。當初靖難之後,雖說號稱建文帝自焚而死,但朱棣仍不敢輕信,於是派出諸多人手往天下各處訪查,胡濙就是其中一個,在外頭足足訪查了十四年,甚至有流言說這一位甚至去過海外。等到回來,胡濙便是幾乎一路官運亨通,只在洪熙年稍稍遇到點磨折,在南京蹉跎了一兩年,旋即便調回京城,在呂震死後任禮部尚書,如今更是兼領戶部。然而,這卻是一位堅定的南京派,始終認為遷都北京的耗費太大,對於天下稅賦的進項以及官員俸祿的支出都是錙銖必較。

所以,胡濙之前對杜楨所言提高官員俸祿折色很不熱衷,但對於釐定天下田畝,卻由最初的懷疑到如今的漸漸興趣十足,和張越一路走一路攀談,到最後就點了點頭:“此事可行,既然于謙那兒已經起了個頭。再挑選一些強項的去做,比如今天的顧煥章,那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既是楊勉仁的弟子,又有真才實學,強項敢言,可以治一治那些豪強!”

張越尋思著今天顧彬那侃侃而談的樣子,再比較這位平日的冷言,他不禁暗歎了一聲,但仍是開口說道:“煥章那個人我是知道的,正直敢言自然是好的,就是有些孤高,而且從未理過民政,乍然去做這樣的大事,未必合適。對了,胡尚書如今執掌禮部,我倒是有件事想提一提。如今各省並不專設督學官,而是有巡按御史等等督學,逢鄉試再有朝廷專派主考官,但一直如此,未免效率低下,更不利於各省官學私學。”

六部之中,刑部工部繁雜,素來是最末的兩部,而吏部戶部兵部各掌大權,素來都是最熱門的,而禮部號稱清貴,可要說真正的實權,卻只在於每三年一次的會試殿試,可這些也往往是內閣一位閣臣任主考,禮部不過協辦,所以,胡濙這個禮部尚書才會對兼理戶部異常上心。張越的提法他此前就聽過風聲,但他畢竟和張越交情極其尋常,此時張越自己開口,他自然是巴不得,便仔仔細細詢問了一番。

要是真能把科舉大權從都察院和翰林院奪回來,對禮部自是大大有利!

一時間,大為心動的胡濙端詳著張越,突然笑呵呵地說:“張侍郎倒是心繫天下,只這事情卻是關係深廣,你若是再貿貿然提出來……”

“我只是對皇上約莫提過一句,但要真說合適,自然還是胡尚書,畢竟這是禮部的事。”說到這裡,張越自然而然地一頓,見胡濙微微一笑,就知道這位是很想把此事攬上身的,因而就繼續道,“只有些事情,得煩請胡尚書也體諒一下彼此的難處。”

這有些事情,卻不用專門提出來。胡濙此前就在夏原吉病了的時候掌過戶部,那時候就大刀闊斧地裁減支出,更是把腦筋動在了官員俸祿折色上,於是和那會兒希望把祿米和折鈔比例定高一些的杜楨產生了衝突。但如今若是天下田畝重定,戶部進項就會大大增加,再加上三大市舶司如今解往京師的銀錢物事大大增加,他在這方面的堅持就有些鬆動了。於是,他矜持地點了點頭,算是做了交換。

然而,等到兩人一路行到長安左門,目送胡濙離開時,張越微微一笑,心想自己還有個提議不曾說出來,否則胡濙必然維持不住那雲淡風輕的表情了。這是一個堅定的江南派,始終覺得南京才應該作為都城,而貧瘠的北方維持大量的駐軍和人口是虛耗國力,聽說近些年來,胡濙不止一次力陳重新遷都。而他早就預備好了另一個題奏,便是在天津增設市舶司!

大明遷都之後,不但沒有改掉北貧南富的局面,反而因為北方對南方米糧的依賴越來越大,而導致漕河經濟的畸形繁榮,所以海運之議屢提屢阻,究其根本,就是利益鏈已經太龐大了。如今離永樂十八年的遷都還沒過去幾年,也是最可能變革的時代。若不是如今這所謂太平盛世的暮氣沉沉,哪怕面對後世所說的明末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