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死,其言也善。之前朝廷公佈的所謂武則天“遺制”極可能不是武則天的意願,但之後公佈的赦免武則天情敵王、蕭二家及政敵褚遂良、韓瑗等人子孫親屬的罪行,令他們復業的內容極可能是她真實的意思。
沒幾天,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去世,享年83歲。唐朝上諡號為“則天大聖皇后”,祔葬於唐高祖乾陵。唐睿宗李旦在李顯之後即位,給“則天大聖皇后”改了一個字,叫“天后”,不久又追尊為“大聖天后”,改號為“則天皇太后”。
武則天最終還是失敗了。
三
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因為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
對於張柬之等人的政變行動,當時和後來的人都持支援肯定態度。唐人皇甫澈就在《賦四相詩·中書令漢陽王張柬之》一詩中寫道:
周曆革元命,天步值艱阻。烈烈張漢陽,左袒清諸武。
休明神器正,文物舊儀睹。南向翊大君,西宮朝聖母。
茂勳鏤鐘鼎,鴻勞食茅土。至今稱五王,卓立邁萬古。
但是張柬之五人的下場並不好,這和他們的政治幼稚病有關。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張柬之都不同意,敬暉也沒堅持。薛季昶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之後,武三思勾結李顯的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庭武三思等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一些議論就將責任推卸給敬暉。
武三思勾結韋皇后,譖毀張柬之等,最後抓住敬暉的一個把柄告發了張柬之等五人。唐中宗李顯下詔說:“則天大聖皇后,往以憂勞不豫,凶豎弄權。暉等因興甲兵,剷除妖孽,朕錄其勞效,備極寵勞。自謂勳高一時,遂欲權傾四海,擅作威福,輕侮國章,悖道棄義,莫斯之甚。暉可崖州司馬,柬之可新州司馬,恕己可竇州司馬,玄暐可白州司馬,並員外接。”張柬之五人都被貶官。敬暉在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推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政治鬥爭往往是殘酷的,沒有後悔藥可吃。張柬之這時才說出當初不乘勝追擊,順便將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勢力剷除乾淨的原因:“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現在大勢已去,再來說這些都沒有意義了。”敬暉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殺害張柬之五人的唐中宗李顯實在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他確實控制不了處於轉折關頭的唐朝天下。新的政變已經在長安城裡醞釀了。
後記(1)
一切都是皇權惹的禍
感謝讀者購買、閱讀本書。
這是一本講述中國古代宮廷政變的歷史通俗讀物。中國古代的宮廷政變數以百計。從大禹的兒子啟違背父親傳為賢人的遺囑,廢除禪讓制度而世襲為夏王,到已經邁入近代門檻的1861年,中國依然發生了將慈禧推上政治核心平臺的辛酉政變,中國歷史上的宮門政變就沒有停止過。每一個古代王朝都發生過至少一次的宮門政變。我們熟悉的許多歷史人物,都有非正常的權力運作經歷。在《宮門之變》中,我簡要列舉了宮廷政變在中國的歷史,可要完全列舉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許多割據證據和隨起隨滅的宮廷政變就沒有列舉其中。
我堅持認為,中國宮廷政變頻繁發生的根源在於乾綱獨斷的皇權的存在。權力爭鬥,充斥著幾千年來的中國政治史。權力爭鬥的背後充滿刀光血影,親人相殘。權力導致爭鬥,絕對權力導致殘酷的爭鬥。而宮廷作為絕對、不可侵犯的皇權的棲息地,自然擺脫不了接連不斷的政變陰影。這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突出現象。
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一切都是皇權惹的禍。”
我們可以將這個結論放到本書中的各個具體案例中分析,屢試不爽。
在這裡,我要將本書的資料來源和引用材料向讀者詳細交待。讀者可以從中看出本書的成書過程,有興趣的話可以檢視“原典”做延伸閱讀。現在圖書市場上歷史通俗類讀物氾濫成災。為了從紛繁複雜的相關解讀中脫離出來,探究歷史的原貌,我主要以《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