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中期投身政界,開始了青雲直上的政治生涯。1976年11月2日,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1984年10月6日,以高票當選參議院議員。1992年11月作為克林頓的副手贏得當年大選,其後八年一直擔任美國副總統。2000年代表*黨人角逐大位,距總統寶座僅半步之遙。可惜,最後關頭功敗垂成,在總得票數領先的情況下,以選舉人票上的微弱差距,惜敗於小布什,其入主白宮,登上美國權力頂峰的夢想因之破滅。
不過,“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對戈爾來說,大選失敗固然是個政治滑鐵盧,但這個政治滑鐵盧,也促使他改弦易轍,於另一種事業上再鑄其人生的輝煌
3、政治家的另一面—氣候衛士
話說這個戈爾,本就是一個暖化鼓吹者,早年曾修過氣候學專業的。政壇春風得意後,更開始利用政治影響力,加大對氣候問題的干預力度。
早於1988年,時任參議院議員的他,就在華盛頓主持召開了相關議題的聽證會。暖化說由是便風生水起,開始迅速崛起為主流觀點。同年,IPCC成立,隨後釋出了一系列報告,而赫然於第一份報告醒目位置的序篇的就是《給決策者摘要》。該檔案是就報告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摘要,給施政者提供參考意見的,幕後深受戈爾影響。因在與各國政府和官員磋商的基礎上草擬,已經明顯具有政治屬性。它預示著利用政治談判應對氣候危機的程序已經開始啟動,各國政府很快便會被納入進來。果不其然,1992年,關於氣候變化的里約會議召開;1997年,作為氣候談判程序中里程碑式檔案的《京都議定書》出臺,開始對發達國家的碳排放量作出明確要求。而這份議定書的出臺,戈爾臺前幕後可是出過大力的,他當時正擔任美國副總統。不過《京都議定書》最終還沒被國會透過,原因是參議院不買暖化的賬。
3、風雲再起
2000年總統夢碎後,阿爾?戈爾,這個出身於政治世家的前美國副總統,便決意退出政壇,將所有精力和身家都投注到氣候變化宣傳和相關產業上。利用自己政壇縱橫二十多年,尤其是高踞美國權力頂層八年期間所積累的聲望和人脈關係,對暖化危機的宣揚和應對,做了不遺餘力地推動。2006年,傳世大部頭《難以忽視的真相》一書橫空出世,系統性闡釋相關理念。還親自披掛上陣,製作並領銜主演了一部同名紀錄片,實實在在過了一把“影帝”癮。片中,戈爾作為一個天才政客的秉賦,以及長期從政生涯中所修煉的超凡煽情能力,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縱觀整部影片播放程序,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排得太多了、天氣反常了、熊熊沒有家了、地球生病了,人類要遭殃了,所以必須減排了(借用鳳凰衛視的地球宣言)……。
《真相》一片,藉助幻燈片的演示,將戈爾幾年來穿梭世界各主要國家,為“人類排放導致暖化”這一“真相”實地求證,以及不厭其煩的宣講暖化危害和後果的經歷作了一下記錄回放。表現形式不拘一格,資料共文字齊飛、動漫並圖片一色,妙趣橫生、詼諧幽默,絲毫不見一般環境片的枯燥乏味感,對觀眾眼球的吸引力,不讓與那些以感官刺激見長的好萊塢大片,還很能引發思考。就是主題過於沉重,看得人危機感、恐懼感、負罪感一併襲來,讓整個身心一時變得異常沉重起來。 。 想看書來
一個叫阿爾·戈爾的人(2)
文字解說內容主要來自報摘剪輯,多為“頂級學者”們關於氣候危機的論述,有大量“科學研究資料”和圖示給與佐證。這些資料和圖示,也多與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海平面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時相關。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曲棍球柄”溫度曲線了,邁克爾?曼的創造性發明,前面說過的。那條醒目紅線,人類排放前的近一千年間一直老實巴交,人類一排放則陡然彈起,比坐了火箭還疾速,以至於我們高大威猛的戈爾先生,不得不借助升降機的抬舉,才勉強可以在螢幕上演示它那近乎垂直竄升的軌跡,好駭人的劇烈升溫啊!
相關場景:
片中還時不時穿插各種實景抓拍圖片,如煙塵滾滾,正在向空中傾吐溫室氣體的工廠、加速融化的高山冰川和大陸冰蓋、北極海冰的支離破碎、乾涸的湖泊、快速消失的熱帶雨林等等……
其中一幅圖片,非常能激發觀眾的憐憫心和控訴欲,控訴人類的貪婪,憐憫熊熊們的可憐,被當作警示暖化危機的樣板圖片,屢屢見光於世界各地的媒體,據說好多小妹妹因此費了不少紙巾。圖片表現的是淹死在海中的北極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