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好像被某種沉重的、黏黏的,甚至帶點腥臭味的恐懼死死罩住。一時間,兩個人都不說話,方木看著地面,邰偉看著方木,任由那恐懼如不停偷笑的大蛇,在他們之間來回遊走,不時吐出信子,露出毒牙,高傲的欣賞兩個人的驚恐與無助。
良久,邰偉艱難的說:“還有幾個?”
方木長長的撥出一口氣,搖搖頭,“不知道。”
寢室裡重新陷入沉默。過了好一會,邰偉試探著問方木:“會不會是一種巧合?”
“我覺得不是,”方木面色凝重,“從1到4,而且全發生在J大附近,死的不是學生,就是教工家屬。不至於巧合到這種地步。”
他猛地站起來,拿起那幾本材料,啪地一聲拍在桌子上。
“我建議警方併案調查。”他盯著邰偉,目光炯炯,“而我要做的,就是繼續瞭解這幾起案件。希望——”方木舔舔發乾的嘴唇,“到4為止!”
死者辛婷婷的死因是機械性窒息,兇器應該是一條繩子。在死者的血液內發現了甲基三唑氯安定的成分,懷疑死者是被麻醉後勒死的。死者的全身面板被剝掉。被剝掉的人皮像一件衣服一樣被“穿”在了擺放在死者身邊的塑膠模特身上。現場圖片顯示,儘管死者身高接近170CM,但是,對於那個男塑膠模特來講,人皮衣服還是小了點。除了勉強遮住軀幹、左右上臂和大腿之外,塑膠模特的其他部位都在外面露著。從剝皮的手法來看,兇手的技巧並不高明。但是給模特“縫製”人皮衣服的針腳細密整齊,看得出兇手是個細心且耐心的人。
現場發現了一部還在轉動的CD機,從CD機紀錄的播放時間來看,是在案發當日凌晨1:45分啟動的。可以肯定,那也是兇手將屍體和塑膠模特擺放進教室的時間。
死者正在“聽”的音樂是一張老唱片,70年代非常流行的披頭士樂隊的一張專輯:《Revolution9》。
這是讓警方和方木最感到頭疼的事情。相對於殺人、剝皮而言,這明顯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附加行為。而讓死者聽音樂,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儘管不少人覺得併案調查的理由有點牽強,不過最終還是得到了市局的批准,並專門成立了專案組,邰偉、趙永貴是專案組的負責人。前三起案件中已經中斷的線索被重新撿起,徹底追查。其中兩條線索是目前偵查工作的重點:一是醫院殺人案中毒品的來源。海洛因並不是可以輕易取得的犯罪工具。所以警方認為,如果能夠在全市範圍內找到海洛因的買家,也許可以確定兇手的身份,至少可以得到兇手的部分特徵。
二是車輛。方木曾經向邰偉提出,兇手應該是一個有車的人。這一點與警方不謀而合。因為第一起、第三起和第四起案件的發案現場都不是第一現場,且都需要搬運屍體。如果徒步搬運的話,一來費時費力,二來容易被發現。而J大共有西、南、東三個校門,三個校門在夜裡11時左右均關閉,外來車輛如果進入校園的話,肯定會被門衛發現。所以,初步考慮作案車輛應該來自於校園內部。
一個星期後,兩路人馬分別將資訊反饋回專案組。負責查詢毒品來源的一隊人動用了特情,在全市範圍內的吸毒人員範圍內進行排查,沒有發現可疑的毒品買家。但是,卻得到了一條重要情報:9月下旬,一個吸毒者在深夜外出購買毒品後,在回家路上被人襲擊,錢包和剛剛購買的海洛因被搶走。該吸毒者雖然被打傷,但是由於心虛沒有報案。警方對該人進行了詢問,但是當時被毒癮折磨得幾乎喪失理智的他對當晚的襲擊者毫無印象。最後警方也只好對他處以勞動教養了事。
查詢車輛的一隊人對經常停放在校園內的車輛進行了徹底排查,毫無結果。不過細心的幹警隨後對校園周邊與外界溝通的各個可能的出入口進行了勘察,結果在學校北側的柵欄處發現了一個缺口。原本豎立的鐵條柵欄被人鋸斷了一根,又將鋸斷的鐵條虛裝在原處,可以隨意將其拆卸下來。留下的缺口可以容許一個人透過。而從這個缺口進入校園後,步行1分鐘後可以到達綜合教學樓(第四起案件的發案現場),步行5分鐘後可以到達體育場(第一起案件的發案現場)。缺口外殘留車轍的痕跡,但已無鑑定價值。初步認定,兇手就是從這裡出入校園的。
透過以上線索及公安廳犯罪心理研究室的分析,兇手是一個經濟條件較好,聰明健壯,熟悉校園及周邊環境的人。
這個結論和方木的設想大致相同。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深秋的中午,方木和邰偉坐在籃球場的長椅上。邰偉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