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嗜血如命的瘋子,而你剛剛向他借了一瓶蕃茄醬並誇獎味道相當不錯。也許在他剛剛在浴室肢解完人的時候,你卻貿貿然的闖進他的家裡,與他大談姚明的三分球。這可真是一場姚明(要命)的談話,你永遠不會知道當你準備轉身離開的時候,一把榔頭會不會精準而有力的釘在你的後腦上,儘管這個人是那麼的謙和瘦弱抑或是看起來絲毫沒有危險。但是,他的內心是有病的,他的病讓他癲狂,他的病引發了一系列的原罪。
整部小說沒有刻意的去描摹或者引領大家去領悟什麼是恐怖,相反,用幾乎是略帶壓抑的沉悶語氣為你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腳底長毛的故事。但就是這種語氣,這種看似不經意卻用意良深的詞句,讓每一個閱讀者在緊張和壓抑中幾乎都透不過氣來,在暫停喘氣之後卻又不得不再次展開書卷,頂著要命的壓抑和戰慄在不安中讀完全書,讀完全書,像被辣椒通體辣的火熱的感覺,既刺激牴觸,又想再次享受一次這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記得讀完第一遍的那個晚上,我心裡一遍遍的詛咒這個叫雷米的人,他幾乎用一支撒旦的筆觸為我展開了一幅令人鬧心的畫卷。我不由得開始懷疑身邊的每一個人,儘量小心翼翼的和他們打交道,我不確定他們中間的一個是否小時候心靈受過傷害,也不確定是否感情脆弱,被我無意中的一個舉動所汙辱到,我經常會夢見在值班的時候被同屋的同事所偷襲,而小心的藏好身邊一切可以當兇器的東西。
多說是無意義的,只有當你開啟這本書的時候,你才會領略到作者為我們準備得這份禮物——當心,恐怖就在你身邊,每個人都有可能讓你戰慄。
心理罪:每個人都是魔鬼
文/小匹夫
深圳的有關方面曾經做了一個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每五個深圳人當中,就有一個存在精神疾病。這個比例是很高的,試問一下自己,難道就是一個心智特別健全的人嗎?我有一個同事,曾經跟我說:他每次採訪的時候,都恨不得拿起話筒把採訪物件打一頓。
《心理罪》講述的就是幾個存在嚴重心裡障礙的人,除了兇手是徹底的變態之外,馮凱、孟凡哲以及主人公方木,難道不都是掙扎在心靈的煉獄裡而無處脫身的嗎?
可以看出,作者對變態心理學乃至犯罪心理學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於是寫出來的人物形象飽滿生動,那些扭曲的靈魂雖然看上去離我們很遠,其實卻就在我們身邊。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們,不放在看了大量的理論著作之後,來關注一下這本《心理罪》,雷米提供了很多案例,你可以試著去分析,甚至用自己的心理學知識進行一次腦力的拼搏,找出最後的兇手。
雷米處理懸疑的工夫是了得的。從文章開始,局長和老趙對方木的天生不信任,就讓我心中起疑。局長又模稜兩可地說起:“那件事……”之後,隨處都有懸疑,隨處都用驚悚。開啟小說的那一刻,我就已經被揪住了,不得不全部看完,才能喘口氣。
我並不覺得這是一部恐怖小說,而只是一部超級棒的懸疑小說。也許看小說時,你會感到害怕,但是恐怖並不是主題。或許拍成電影,可以處理得恐怖一些吧。
《心理罪》吸引我的還有明暗兩條線索的寫法,明線自然是案件的偵破過程,而暗線則是方木戰勝自己心中陰影的過程。而難得的是,雷米在處理這條暗線的時候,也不讓讀者的腦袋稍微休息一下,依然設定了很多懸疑的元素,讓你很想知道答案,卻總是不知道,直到最後,明暗兩條線索同時真相大白,讀者的大腦似乎要受到強烈的衝擊。
另外,看完心理罪,我算是上了一次連環殺手的普及教育,我很喜歡這種把小說與歷史相結合的作品,自己也正在做著這種努力。在小說中,融入歷史的原色,我想會增加一些厚度吧。
歸納一下,讀《心理罪》你能得到什麼呢?
1、閱讀的快感、懸疑的氛圍、推理的刺激。
2、變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及典型案例。
3、連環殺手的歷史。
4、對生活的數字超級敏感,非常害怕自己的手錶出現8:08的字樣,非常害怕門牌號碼帶個8字,或者數字加起來是8;車牌號碼是8的話,你可能都想去換車……因為殺手的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8。
《心理罪》:2007的一份驚喜
文/貓小九
最早在《今古傳奇》上讀到的《心理罪》,我有些驚訝於作者對中外罪犯的瞭解,在我只知道殺了波蘭斯基美麗妻子的“曼森家族”(文中做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