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發現讓市局和犯罪心理研究室十分興奮,但是雙方卻形成了不同的推測:
市局方面的推測是:兇手很可能是嫖宿夏黎黎之後被感染梅毒,而馬春培正是將梅毒傳染給夏黎黎的人,兇手的動機是報復。但是夏黎黎已死,所以兇手將一腔怒火發洩在馬春培身上'4020電子書 。4020。'。但是馬春培的屍體經檢驗後發現,他沒有,也不曾患過梅毒。此外,如果兇手是為了報復殺人,那麼他為何在夏黎黎死後六年才動手?他又是如何得到那塊手帕的?
邊平的意見是:兇手很可能是與夏黎黎關係密切的人,對夏黎黎悲慘的身世十分同情,進而在夏黎黎死後報復當年的嫖客。而從手帕上的痕跡來看,馬春培嫖宿夏黎黎的時間大概就是夏黎黎為其母拼命賺錢的時期,那時夏黎黎僅有13歲左右。兇手把現場佈置成“無力侵犯幼女”的樣子,就是要強迫馬春培贖罪。
方木對這兩種推測都不同意。市局的推測明顯不符常理,而且沒有證據佐證。至於邊平的意見,雖然能解釋兇手為什麼要選擇女童形象的塑膠模特,但是假設兇手基於這種心態作案,曾經染指夏黎黎的嫖客何止百千,為何在夏黎黎死後六年內沒有類似案件發生?不過邊平關於“贖罪”的思路倒是啟發了方木。現場的情形的確傳達出兇手的某種強烈情緒,但是如果將其理解為“贖罪”的話,還不如說是一種“挽回”。
資料裡有一張夏黎黎和朋友出遊時所拍的照片,當時她19歲,儘管臉上濃妝豔抹,但仍能在神情中感受到一絲難以遮掩的稚氣。也許是因為長期病態的生活,夏黎黎身高不足160公分。可見她在13歲的時候,是多麼嬌小的模樣。假設兇手選擇的塑膠模特是為了代表夏黎黎的形象,那麼他就在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