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不抵債。政府雙管齊下,先後應對了銀行破產危機和資金流動性問題:它們買下了銀行股份,同時買下或擔保銀行的“有毒”資產,它們希望為批發銀行解凍。
但是,這些救市方案存在一個主要的問題:失業率在不斷上升,貸款違約率在上升,房屋收回率在上升,銀行債券的價值在不斷縮水。政府的注資和擔保計劃仍然不得不面臨源源不斷的壞訊息。
3月23日,貝拉克·奧巴馬的財政部長,也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前任行長的蒂莫西·蓋特納推出了一套計劃,可以說是保爾森之前TARP計劃更為複雜詳細的版本。與其由國家直接買下這些不良資產,不如向私人投資者提供貸款讓他們買下這些資產。但是他們會碰到同樣的難題:如果資產最後毫無價值,納稅人將最終承擔損失。美國最新階段的政策是讓美國前19位銀行接受“壓力測試”,也就是明確它們的損失程度,並鼓勵它們進行必要的資本重組以吸收這些不良資產。這些測試使得資本市場再次向美國銀行開放,銀行因此在2009年的上半年獲得了億美元的融資。
銀行國有化是避開為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有毒證券定價的一條途徑。出人意料的是格林斯潘本人也支援這一解決方案,這種事大概“百年才會遇到一次。”17據稱,瑞典在1992年有過先例,瑞典政府大規模收購其銀行股份,繼而又成功地轉手出售。但是,瑞典當時的那些銀行至少有著有形資產做支撐,而我們“這些被稱為次級貸款、擔保債務憑證和其他衍生品的金融垃圾的最終價值可能會化為烏有。”18
這些救市措施引發了嚴重的道德問題。2006年保爾森從高盛公司的執行長直接變成了美國的財政部長。他對美國友邦保險集團的援助計劃是將納稅人129億美元的資金放入了高盛的腰包。公司所有者在賭勝時可以撈取利潤,在賭輸時由納稅人為之埋單,這樣的體制當然會使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