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的沿岸,但卻也仍有“謝斯叛變”(Shays’Rebellion)、“威士吉叛變”(Whiskey Rebellion)、各州不承認聯邦透過的法案(Nullification)及四年內戰。又因組織銀行、發行貨幣、管制工會,取締托拉斯和協定各州間的商業(interstate merce),發生無數糾紛。總之,這好多糾紛是在美國的成長的長時間內發生,所以一般人並未想象到各事業叢蝟在一處,又有一箇舊社會在後面作祟,又沒有空間作轉圜的困難。
日本是一個海洋性的國家,在德川幕府末期,已經有了諸藩(封建諸侯)的“藏元”(財政經理)、“諸仲間”(各種商業集團)、“問屋”(批發商)和“回船”(定期航線,並帶有保險業務)等等的組織。政府缺乏中央集權的傳統,商業組織和商業資本卻早已在繼續成長之中。明治維新,表面上好像是突過時代的改革,實際則是以一個新的高層機構擺在一個已經規模粗具的低層機構上。我們不審察這特殊的情形,則以為日本能如此,其他國家都應如此。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15)
然而特殊與否、困難與否,這種改革,成為世界趨勢,已無可避免。資本主義有很多令人不滿的地方。也不待馬克思說明。亞當·斯密著《原富》時就指出英國商人的私利觀,缺乏有識見的度量,在對付殖民地時,有很多不公平及短視的事。就像對現代經濟學作過實質貢獻的凱因斯男爵(John Maynard Keynes)和前述的羅賓生教授,也對現代資本主義會有過極苛刻的批評。在這些地方,我們應該想到孫文所說,對現代經濟組織採取“病理家”的地位一定和一個“生理家”的地位迥然不同。現代的社會主義,也就是糾正錯誤,給改革過遲的國家一種自衛的手段。但是在以商業的組織使全國能在數目字上管理,承認個人的私人財產權,提倡資金流通,人才活用,技術因素共同使用,基本上仍與資本主義相同,只有程度上的區別。英國在第二次大戰之後,有時候資本主義的重點強,有時則社會主義的重點強,也用不著作體制上的更變。美國為當今資本主義發展最高的國家,其政治措施,有時仍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這中間的奧妙,則是資本主義在三百年前組成時,和歐洲當時的習慣信仰大相徑庭,所以要在學理上造成一個絕對的地位,才能無懈可擊。今日之世界則無此需要。況且那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