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簾。大家離那兒不過兩千米而已。可以說,激動心情難以言狀。一見這座古城頓時所流露的那種感覺,猶如兒時童話故事留在記憶裡的一樣,如今竟變成了現實”。
埃裡松初次看見北京的城牆,就大發詩興地讚道:“北京,神奇而廣袤之城!北京,曾在我們歐洲人的夢裡顯得何其之遙遠。當說起要到遙遠的北京去,就像說要上月球那樣”。
凱魯萊不只是感嘆,更慶幸是時勢把他們帶到中華帝國京城門前。他說道:“令人神往之都,建築名勝一一漸現,起碼很少有歐洲人深入進去。北京啊!北京!一見這座陌生而宏偉的京城,所有人便從心底裡發出這一驚叫聲。遠離親愛的祖國八個月來,我們已多麼熟悉勝利進入城內的主張。以前這些城牆常為中國自己人侵犯,但蠻夷卻不可來犯。這種信念已在我們身上形成,而且何其強烈;誰都以為在天津簽約已經到頭了,而去北京簡直是不可想象!”
所有隨軍記實作者都記敘他們首次發現北京的激動心情,但找不出合適的辭藻來描寫他們對這座浩大城市的印象;尤其是城牆與城樓和房屋以及奇特的大建築物融於一體的壯觀視野,他們更難作恰如其分的比喻。
如阿爾芒醫生在描繪那些牌樓式建築物,就比作巴黎星形廣場上的凱旋門!眺望“那落日霞光映照下的廣闊絢麗景象,只見一個舞臺似的背景:‘完全像古尼尼夫或巴比倫那樣的版畫或劇場的華麗佈景’”。
巴贊庫男爵則對北京城有著更細膩的描繪:“首先,大家的目光環視著那長長的城牆及各道城門上重迭似站立的衛兵隊。近處可見那些人造山丘和五大城樓。稍遠之處便是皇宮,中間聳立著風格獨特的白塔;周圍環繞著各式風格的建築,琉璃瓦在陽光下分外輝燦”。初看上去,可以感到滿漢城區分得很清楚,有皇宮區、軍營區、居民及商業區等”。
內格羅尼中尉也想妙筆生輝,寫道:“這座浩瀚廣袤的皇城,神秘神聖的天子之城,首次讓歐洲人盡收眼底,驚歎不已。在這座比巴比倫更輝煌的古城,惟有那些奇蹟般的紀念建築,比已高寬的城桓還高。而在京城中央,可見那巍峨的山丘掩映著金碧輝煌的宮殿,俯視著皇城、滿人城和漢民城三位一體的大都會”。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五章 搶奪圓明園(1)
10月6日
和前一天一樣,天剛亮,英法軍隊又出發了。這種行軍多少有點兒盲目,狹窄的道路坑坑窪窪。為了加快速度,聯軍決定分四路縱隊前進。最右邊是英軍步兵,緊挨著的一列是巴特爾准將指揮的騎兵;左邊是法國將軍兼總指揮冉曼率領的法軍步兵,最左側是柯利諾的縱隊。
走了兩個小時,英國人就在一座土丘前停下吃早餐,吃的永遠是那老一套食物。此前,大概一萬多韃靼馬步剛從這裡撤走。上午九點來鍾,俘虜了一小隊清兵,馬上審問。俘虜們說,那些蒙古馬隊已撤到北京西北二十多里地的一個村莊,就在皇帝的夏宮圓明園附近。於是,格蘭特和孟託邦決定消滅這支清軍。
這樣,法軍和英軍就向圓明園挺進!兩軍決定在那裡會合。
十點半,英軍先出發了。士兵們頂著烈日,小心翼翼地向前推進。他們走的是小路,兩旁有些民宅和一片片墳丘。一路上都是盤纏交錯的樹木,簡直就是個大迷宮!下午兩點,法軍抓了個農民,讓他在前面給部隊帶路。在中國戰場上,最難以置信的一個插曲,就在這裡發生了。這是後來引發許多疑問的一件事,英國人最常提出一些居心叵測的疑問。因而,英國人後來是迷路了!
格蘭特將軍和他的部隊可能走得太偏左,一下子插到了北京東門城下。與此同時,法軍以扇形佇列前進,不知是在左邊還是在右邊,總之超過英軍。與英軍的聯絡也中斷了。下午4時許,巴特爾准將率領的騎兵與主力部隊也失去聯絡,遇到正在行進的法國軍隊;後者也不清楚走的是什麼方向。最後,法軍不期而走到一座非常漂亮的橋上。
法國人就在夏宮圓明園的正面。時間是晚上七點鐘左右。
而英軍大部隊不見了!誰也不知道他們在什麼地方……。不過,巴特爾及其騎兵仍在。他問孟託邦將軍,格蘭特將軍及部下可能會在何處。孟將軍回答說,他巴特爾應該更清楚英軍在那兒!
格蘭特將軍迷了路,或者可能迷路了,這個問題使當時英國記實作者們大費筆墨。至今,英國曆史學家們對此仍很敏感。在其《回憶錄》(1875年由諾利斯上尉發表)中,格蘭特拒不承認他迷了路。他只說在行進中,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