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有期望我們打得稀爛而敵人也打得疲於奔命的時候才可能有國際的參加以援助。”“必須使政府與軍事領袖深信長期苦鬥為不可避免的復興條件。”

1937年8月7日的國防會議,蔣介石明確指出:“倭寇要求速戰速決,我們要求持久消耗戰”。如何進行持久消耗戰蔣介石提出了兩項要求:“我國此次抗戰,其要旨在於始終保持我軍之戰鬥力,而盡是消耗敵人力量,使我軍達到持久戰之目的”。也就是說,既要消耗敵人,又要儲存和發展自己。蔣介石把“持久消耗戰略”的精髓簡化成具體的口號,這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毛澤東於1938年5月寫了《論持久戰》,對中國共產黨的持

久戰的戰略指導方針進行了系統闡述,明確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最後勝利屬於中國。這一著作不僅指明瞭抗戰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戰略方針和奪取最後勝利的切實可行的辦法。

毛澤東《論持久戰》剛發表,周恩來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讚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後來白崇禧又把它向蔣介石轉達,蔣也十分贊成。在蔣介石的支援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

白崇禧的“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表面上與毛澤東的思想一脈相承,實際卻有天壤之別,雙方的戰略著眼點根本不在一個理論層次上。

《論持久戰》的核心是兵民是勝利之本的人民戰爭思想。《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日本敢於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衝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可是蔣介石、白崇禧所在的集團是不能也不敢去發動人民戰爭的。正如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時期所說的那樣:“這是因為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鬥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

為什麼說雙方的戰略著眼點根本不在一個理論層次上?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運用的是一種典型的路線思維,而國民黨運用的是一種典型的戰略思維。

1。路線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

所謂系統思維,是一種邏輯抽象能力,也可以稱為整體觀、全域性觀。系統思維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能極大地簡化人們對事物的認知。系統思維的另一個重要性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整體觀。

戰略思維是一種點和麵的思維。人們不論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習慣於將事物割裂,對其各組成部分進行解析。這種區域性觀的思維模式固然有利於思維深入到事物的內部進行細緻的考察,但卻忽視了一點,在宏觀尺度上,事物是以整體的形式存在的,對區域性的細緻研究並不能完全解釋事物的整體行為,要想整體把握事物,就必須將各個區域性按照某種結構模式統一起來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就是過分關注於時間與空間的轉換,卻忽略了決定戰爭的根本在於民心這一根本問題。

2。路線思維體現的是戰略前的戰略,是一種前置思維。

戰略思維是一種點對點、面對面的事中、事後應對思維。

路線要求的是從總體性上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從大局、全域性考慮問題,就是要求人們不要僅僅侷限於一地一域的狹隘利益,要贏得全域性的結構合理和系統的整合。

而戰略思維專注於執行過程的解決,是一種結果思維。

路線思維要求在解決問題之前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趨勢和發展方向,而且要有效地採取得力的措施,以便使戰略目標得以實現。若僅僅停留於一般性口號上的戰略思維形態,不能從實踐效用上保障戰略實施的一切戰略,都是無用而有害的。任何國家、組織亦或個人制定的戰略,必須要保證遠期整體目標和執行過程的一致性。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6)

正是站在民族大局、世界反法西斯的大局以及歷史發展趨勢的大視野上,毛澤東提出了持久戰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