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楊貴妃 作者:吻火

間,楊貴妃故事又泛起來。

先說日本的近事: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現於電視,自稱是中國楊貴妃的後裔,而且還展視古代檔案作佐證。

此一事件曾引起小小的轟動,竹內好主編的日文雜誌《中國》,並詳記其事。我在那時也曾為此而赴日搜找一些材料。

在日本,有關楊貴妃死於日本的材料,的確有一些,偽真自然無法鑑定(說老實話,偽的多)。但存在久遠則是事實。

其所謂遺蹟而使人感到興趣的是:楊貴妃在日本有兩個墳墓,一在荻町的長壽寺,又一在久津。兩墓皆為石塔,但形狀不同,我沒有親至墓地察看,所見到的只是楊貴妃二墓的照片。

此外,又有楊貴妃的像(不知是玉是銅),亦傳有二,一在山口的荻町長壽寺,據說是楊貴妃死後,日本人所琢;一在京都,為唐使送往,而兩像至今尚存。我到京都幾處,俱未曾見到“真跡”,人們指一尊佛像謂為即楊貴妃像,其地似在三十三間附近,我不能相信它是真的,或為導遊者任意指點而敷衍。

雖然如此,楊貴妃二墓及二像,又都有典籍記載。我看到好幾種有關楊貴妃的文字記載,是古之好事者虛構,或是傳奇小說類,亦無由辨別,也不欲認真去辨別。各種檔案記載不同,一說楊貴妃東渡,侍女從口,大多死去,楊本人抵日後不久亦死;另一說,楊貴妃受到日本禮遇,還有一些繁茂的故事留下。亦有說楊貴妃到了日本之後,仍有資訊託遣唐使帶入中原與李隆基……

凡此,如認真去作史料看,那應是無稽的,但是,作為傳奇故事看,卻有其意趣。

再者,由於上述種種,我們應該從“故事”的角度去推測:楊貴妃是否不死於馬嵬坡?是否能東渡日本?

從史書的縫隙中找線索,這兩者都有可能——故事性的可能,不是歷史的考據。

首先,楊貴妃不死於馬嵬的可能性很大。

綜合舊、新兩唐書及實錄與通鑑等記載,馬嵬之變的經過如下:第一階段:唐天寶十五載六月辛卯(初九),安祿山部眾攻陷潼關。

——按:唐天寶十五載七月,李亨奪權,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因此,天寶十五載又稱至德元載。

潼關失守,河東、華陰、馮翊、上洛等城防禦使、兵吏皆逃散,是夜,長安城即因“平安火”不至而知事態嚴重——“平安火”是唐代一種通訊方法,每三十里設戍所,每日暮,放煙一炸,報告平安,下戍所見前戍所舉煙,便隨之而舉,如此,在很短促的時間內,訊息即可傳數十里。

六月初十日,皇帝知大事不妙,上朝之前,密召宰相楊國忠議事,決定出奔。繼而上朝,百官惶惶,對時事皆無所指陳,在緊張中的朝會,毫無結果而散。

此日,宮中已秘密從事出奔的準備。

六月十一日,宮中在準備出奔中觀望,而朝中則已大亂,楊貴妃的姐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入宮,與皇帝相見,商量出奔巴蜀之事。由於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因而楊國忠力主赴蜀。是日下午,市中已亂,有人逃難。

次日(六月十二),不敢在朝中宣佈出奔之事,反而揚言御親征,自然,官員對此是不會相信的,因為哥舒翰在潼關的大軍二十萬人已崩潰,長安及近郊已無可戰之兵,皇帝不可能親征也。

其次,皇帝發表了人事命令,以京兆尹(以現在官名,即長安市長)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崔光遠升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將軍邊令誠,掌宮闈管鑰,並命劍南節度大使穎王李璬赴鎮,令本道預備接待皇帝西奔。

——在此,尚有一項不同的記載,舊、新唐書及實錄等皆言奔蜀出於楊國忠之謀。但《幸蜀記》文則稱:楊國忠力主堅守都城勿逃,宰臣韋見素主逃亡,與之力爭。並且爭執甚烈,韋見素還說出楊國忠通敵,所以不願皇帝走云云。最後,皇帝接納韋見素的意見逃蜀。(楊國忠通敵之說,絕對無稽,因安祿山起兵,以誅楊國忠為號召,楊國忠絕無通敵可能。《幸蜀記》此說,應不可靠。)

十二日傍晚前,皇帝自南內(興慶宮)移居北內——唐皇宮以太極宮(最舊),稱西內,大明宮稱東內(為主要宮城;大典、大朝皆在大明宮宮城),北內,在地方上應是玄武門西內苑禁區;不過,唐玄宗在位的中後一段時期,以興慶宮為起居,大明宮在興慶宮之北,因此,移居北內,也可能是入居大明宮,因為興慶宮獨立孤處在市區中間,安全防衛不及其它宮城,所以移居,是為了安全。

移居後,皇帝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