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減輕當地壓力,駐軍都很少。只有在需要時,向朝廷請求,朝廷派出大軍處理。
這一套政策,起初很成功的,然而遭到吐蕃人的覬覦。
祿東贊來來回回跑了幾趟,看到李世民用各族借力打力,徵高麗,甚至唐朝一度認為吐蕃是良民,還讓他們出兵協助征伐西域。兵沒有出多少,可讓吐蕃看到西域的富饒,唐朝駐軍又少,噶爾父子生了貪心。
其實在這之前,吐蕃就開始使了一些小動作,先是拉攏了朱俱波小國,可地理位置很重,正好卡住了崑崙山,又與疏勒,以及為唐朝培養出名將哥舒翰,突厥十姓中的二姓哥舒闕俟斤、哥舒處半俟耳十分親密。在朱俱波的拉攏下,疏勒看到吐蕃征服了羊內,僅是一座雪山之隔,同樣曖昧不清。可是唐人不知。顯慶四年九月,阿史那賀魯的部將阿悉結闕俟斤都曼不滿於闃親唐,帥疏勒、朱俱波、渴盤陀三國反,擊破於闃,被蘇定方迅速平定。其實這時候,吐蕃已經開始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唐人然不知!
到了龍朔二年,弓月部南結吐蕃,北招咽面,再攻疏勒,降之,逼於闃。龍朔三年,以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將兵擊弓月以救於闃。麟德二年,投降吐蕃的疏勒、弓月又引吐蕃侵於闃,敕西州都督崔知辯、左武衛將軍曹繼叔再救於闃。這時候還是相持階段。到了咸亨元年,正式進入,逼於闃投降,又夾裹疏勒、於闃攻克龜茲,焉耆就在吐谷渾且末城附近,不用說,更失守了。四鎮皆廢!
但很快不幸福了。窮得連衣服都要扒光,那有唐朝統治下章福?於是有許多部族反抗。
上元元年,蕭嗣業發兵於闃,兵未至,於闃王伏閣雄入唐朝謹見,以尉遲伏閣雄為毗沙都督,分其境內為十州。接著始作俑者弓疏勒二部歸降。實際上吐蕃是借力打力,太遠,兵力同樣投放不了多少。一下子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