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欽陵善長的是大規模的大會戰,人越多,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但五萬人,卻是他第一次用到,說少也不少了,可對他來說,同樣是一次考驗。畢竟他不善長小規模兵團的衝陷。其弊四也。
再看唐朝的,兵多將廣。士兵數量是吐蕃的兩倍,甚至若走動援,可以動援三倍士兵。又從呼羅珊得到了大量的財物,有足夠的賞賜可以刺激士氣。將領呢,魏牙忠是治世之才,郭元振、唐休螺能文能武,黑齒常之與李謹行更是一員悍將。將領的指揮才能,唐朝人並不佔據下風。
沒有理由要陛下前往。
就是去了,除了振作士氣外,陛下的軍事才能也未必能勝過黑齒常之。而且拖一拖,大食人天一冷,必然撒退,另一員能文能武的大將王方翼,都可以騎快馬,從呼羅珊撤回參戰。
為什麼要去西域?
雖說陛下那一刀砍了出去,青海無憂。於是又想到那一刀的得失。
有很多好處,王果一刀砍了,試問有沒有人敢再去青海接手黑齒常之權,程務挺也不敢。這一刀砍了,一些觀望的,一些抱著僥倖心理左右逢源的,在投靠太后時,就會思慮再三。
也不全部是得,也有失。已倒向太后的,會更加支援太后。裴行儉又想到一件事,皇是要動大刀子了,心中不由嘆息一聲。但不這樣,官員越來越失去了骨氣。
再說民間的評恰。
民間也不是全部支援陛下。作為一個老百姓,他們只想好好的平安地生活,朝堂漸漸為太后控制,輿論鼓吹,也是俐向太后的,有些人抓住了少生邊事,國家開支降低,百姓稅務減少,士兵也減少不必要的犧牲做文章,還是很受人心的。
還有中國的傳統,太后與太皇終歸是父母親。受皇帝的壓力,太后與裴炎治理國家,更加兢兢業業,這幾年並沒有大的過失。天災,那是無法之事,避免不了。除非太皇死了,皇也死了。太后執權,倒行逆施。民怨就有了。
但那怎麼可能?裴行儉也不希望為了贏得民心,出現那樣的後果。
計策是他出的,衛莊公養共叔段之策。可就想不出來李威離開青海的用意…知道大約是那個吐蕃小太后參與了。嗯了大半天后,微笑道:“有了。”“裴侍郎,有了什麼?”
“孔縣承,你莫要管,去,交接後,立即離開東都。這裡暫時不是你呆的地方。”
“啥”
孔正方離開。
裴行儉臉一直微笑。自己想不明白,大約太后也想不明白。這才好。不過今天晚去看一個人,朱敬則。當年他參與了調查明崇儼一案,太后是一個很記仇的人。不提一個醒,朱敬則脾氣一倔,會使太后動怒。殺孔正方不值,但殺朱敬則卻是很值的。
孔正方交接完畢,立即回去。
可他這一行,引起的事端並沒有平息。
武則天將幾個北門學士召見,狠狠地斥責了一頓,十分不滿意。可這都是她親自選撥出來的人選,僅是警告一下,沒有下文。範履冰十幾天後,找到一個機會,悄悄地將那天晚孔正方與諸人的對話,對李治說了出來。
李治愕然地看著他,問道:“為什麼要告訴聯?”
範履冰心中十五個水桶七八下,萬一太皇腦子一衝動,將今天的談話告訴了太后,自己就死無葬身之所了。很不安地回答:“回稟陛下,臣是擔心皇,此時皇很兇險啊。”
他又不知李威有什麼主意。但知道論欽陵的兇悍,那可以將薛仁貴十萬人啃得連一個骨頭渣子都沒有的猛人,陛下去了青海,雖然說是獲勝了,但也是慘勝。若是吐蕃再大一點,再富裕一點,那一戰後果還不知道成為什麼樣子。大食本來很少有中原人注意的,不過經過諸使來訪後,已知道一些大食大約崛起的經過。
這個崛起速度,都超過了當年唐朝立國的速度。
並且國力還在不斷地膨脹,擴張腳步一直沒有停下來。
可想這個國家軍隊的兇悍,況且還有東突厥不可不防。
“聯還是不懂。”
“陛下,皇去西域,是為了什麼,尷尬啊。”
這件事要看怎麼看了。也可以是為了避嫌,前去西域的。也可以說是為了抓兵權,才去西域的。於是李治又問道:“那他為什麼殺王果?”
“陛下,王果與皇素來不親近。程務挺將軍與張虔勳將軍更與皇不親近。朝中的所有重臣,對皇親近的也很少。臣斗膽說一句,萬一陛下到了天年,陛下回來後,能掌控幾分朝政?有可能還不如幾年前的皇太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