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部分(3 / 4)

小說:興唐 作者:恐龍王

萬二十幾萬人呢?

李威又想到了一個辦法,火炬接力!正好大道上有許多驛站,比如從玉門到沙州,玉關六十五里路到常樂縣,常樂縣有南北二道去沙州,北道自常樂驛三十里到階亭驛,二十五里到甘草驛,二十五里到長亭驛,四十里到白亭驛,二十里到橫澗驛,二十里到神泉驛,四十里再到沙州城驛。南道亦是如此。整個西域幾條重要的幹道同樣是如此,長的六七十里,短的二十里,就有一個驛站。

接力開始。

第一步得從河中地區將糧食調運過來,也是不容易的,調運的糧食數字龐大,有可能達到五十萬石以上,一車五石,要用十萬車次。各國分攤,數量能勉強湊齊,可得運回碎葉城。又分成了幾步,第一步先將過冬的糧食與路上的糧食調動碎葉,派出部分士兵,各國再支援一些人力,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接力。比如甲地派人將糧食調地乙地後,迅速返回,乙地再將糧食調到丙地。節省了消耗,甚至有人路近,晚上還能返回家中過夜。起始點壓力不重的,到了後來壓力就很重了,但接近了碎葉城,有唐兵接應,分擔了壓力。

也是比較傷勞力的事,但在唐朝替他們河***頭的情況下,百姓也沒有什麼怨言。

第二步是明年災民到齊,由災民自己承擔糧食運輸,是關於到自己的肚皮,災民也會有積極性。

其次就是從碎葉到青海這條主道。

一東一西接力,將糧食散於一路上兩百多個驛站裡,這個比較困難的。若是十萬人過來,需要十幾萬石的糧食,二十萬人,需要在路上消耗二十多萬石的糧食,三十萬人,則需要消耗四十萬石的糧食。再加上役卒與牲畜的糧草,還要加上三分之一以上的損耗。

難的反過來是開頭了,第一個驛站道路上有多少運多少,到最後不困難的,只有幾千石,就地就可以運送到各個驛站。但有一門好處,兩頭皆有數目龐大的軍隊,可以用來臨時勝任役卒,減輕各地負擔。

同樣還有木炭,這不需要自兩邊運輸,臨時就有樹木的地方砍伐下來,烤成木炭。不然寒冬到來,百姓走路,身體暖和,只要將身體弱的老人與小孩接走,不會出現大意外的,擔心的就是夜晚睡覺,身體血脈流動緩慢,一個旦進入深冬,有可能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沒有足夠的木炭取暖,夜晚非得出事不可。

為了減輕輜重與意外發生,甚至一組一組將每戶人家打散,男人睡在一起,女人睡在一起,人多雖然會擠,但相互之間也可以取暖,又節約了棉被。

所以這一切,必須在十月底完成,不然到了冬月,道路封凍,更增加運輸的難度與成本。

但一路上也不會那麼順利的,甚至李威想到了一個辦法,樹立偶像。

從災民找幾個良心好,品德好的人,將他們事蹟傳揚。是來自後世的靈感,雷鋒精神。記得有人發出疑問,雷鋒同志一年捐出的物資糧票,都超過了一班的收入,這是怎麼回事?

較真了,社會需要的不是雷鋒,是雷鋒精神,張鋒也好,李鋒也好,或者有沒有這回事,真的很重要嗎?而這個精神才是真正的價值。就象阿里一樣,伊斯蘭教將他捧成聖人,死得多少可憐云云,但人家妻子無辜被殺了,不報仇難道忍著?再比如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了,你宣揚邪教不殺你殺誰,後來中歐乾的事遠遠比以色列南省羅馬總督過份得多,為什麼不說?

後來人變得聰明瞭,從歷史的塵埃中將真相翻出來,沒有人再提了,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得很好了,真的很好了,好到老人倒在馬路上,都沒有人敢去扶。

李威重新發崛出來,將這幾個人選好,將他們一些事蹟神話,然後編成小冊子,一路走一路派人宣傳,學習王某某,學習張某某,學習李某某。讓這幾人的事蹟成為一種榜樣,甚至信仰,教育百姓愛國,扶老攜幼,關心他人,相互友愛,互相幫助,團結謙讓,甚至捨己為人。用此來減少百姓在遷移過程中的矛盾。

黑齒常之看了信後,先是哭笑不得,然後大聲叫道:“妙啊妙。”

說孔夫子怎麼的,可老百姓那有他那麼有學問,現在卻變成普通老百姓也能做的事,不但在遷移中能產生作用,甚至還能推廣到全國。立即著手安排。

大遷移就開始了。

規模十分龐大。

比李威預想的稍微要好。一是李威在百姓中有威信,讓許多老百姓相信。二是傳銷也起了作用。三是黑齒常之配合得好,生生忍到九月過了,都沒有動靜,許多老百姓一看這樣下去,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不走怎麼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