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勝利,要費一番心血了。
沒有點破,看到王妃兒坐在一塊石頭上吹笛子。
笛聲有些悲涼,聽不出吹奏的什麼曲子,走了過去,問道:“是想家人了?”
王妃兒點了點頭,然後問道:“太子,你會救他們出來嗎?”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的,李威道:“不知道,如果救出來,孤一定將他們送到你們身邊,讓你閤家團聚。”
“可臣民很害怕,都說太子仁,臣民隱隱發現太子其實不仁。”
仁,李威可不敢當,本來仁只是代表相互友愛、幫助、同情,可經孔子演變,上升到包含了孝、弟、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的高度。這樣的仁,不要說是李威,恐怕孔夫子自己本人都沒有達到。仁字不敢,只能說他不算壞而己,在自己無害的情況下,能幫助一下老百姓,或者國家。但象孔子所說,殺身成仁,萬萬辦不到的。
沒有辨解,反問道:“何來此言?”
“太子,那些人雖然可惡,也是受人指使,太子你不應該將他們押到那麼遠的地方,遠離族人與鄉土。”
“你不想報仇?”
“我也不知,可看到那些人戰死了,我又覺得他們很可憐。更擔心以後太子找到我的族人時,也將他們送到那麼遠的地區。”
“原來如此。這個你倒不用擔心,這些人釋放不得,但殺之猶過。將他們送到江南各州,未必是不仁。在哪裡,只要他們安份守己,至少比在犛牛河畔生活會好。再說遠離鄉土倒是不假,遠離族人倒也未必。南詔各部,當真與中原人是兩樣?自秦漢起,中原經過多少戰luàn,又有多少百姓逃離到了南詔避難?現在南詔各部,有多少百姓血脈裡沒有漢人的血緣?反觀中原,有多少胡人湧入,又有多少漢人血脈裡沒有流淌胡人的血脈。這是一個大融合的過程。非要分成多少多少家,於是時叛時降,戰luàn不休。如果南詔各部真正融入中原,安心做唐朝的子民,學習唐朝的文化與技術,是不是更幸福些?你不知,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
說到這裡,李威用樹棍在地上畫著地圖道:“這裡是唐朝,這裡是南詔各部,這裡是大食,往南去,還有更大的地區,然後往西,這裡是大秦,往西去又有國家,還有隔著大海,依然有大地。看一看,南詔在上面能不能找得到?想要更好,南詔、吐蕃、突厥,我們漢人,不分你我,融合起來,成為一家人,沒有了戰luàn,沒有了分岐,這才是真正的大仁。否則,將來總有其他與我們不沾任何血緣的國家崛起,到時候,不但是你們南詔,也是我們漢人的苦難。”
其實說了這些,李威是有意的。眼前這個少nv,或者少fù很是聰明,又知書達禮,還有很好的智慧,讓李威感到憐惜。
王妃兒低頭沉思。
李威又說道:“仁,是吹笛子。”
王妃兒愕然。
“比如吹笛子,想來你也有感受。為什麼你吹得一般?”
王妃兒也不生氣,不解地看著李威。
“因為你沒有用心,沒有用心去學習,沒有用心去吹,所以不能技藝高超。仁,也是如此。不是你吹出一首歡快的曲子,就是歡快的,不是你吹出一首憂傷的曲子,就能憂傷的。雖然吹對了曲調,聽者卻不會有你曲調的感受。仁也是如此,不用心,做一些表面工作,例如孤讓士兵協助一些百姓,做一些好事,是不是仁?很慚愧,雖然百姓不惡,可孤卻沒有感到仁。只是惺惺作態。所以說,仁是在這裡。”
指了指xiōng口。
儒家中講仁,不知多少理論,李威皆不說,這一番比喻很淺,也是講師的料,基本讓他說了出來。而且他說出這番話,也有份量,如果他能順利繼承帝位的話。
但如何變成一家人,卻不知。說到底,還是大道理。
還有一點,吐蕃一天不平,南詔一天就不得安份。不是這一次電'腦訪}}問o徵繳,就能取得的結果。更不會說出來。
王妃兒若有所思,當然,連李威自己都沒有辦法搞清楚,這個xiǎo丫頭也只有象李威聽了裴行儉一番話一樣,最後是雲裡霧裡。李威又說道:“別要想那麼多,你這個年齡,要吹一些歡樂的曲子。來,孤吹一曲給你聽。”
讓shì衛拿出笛子,樂器他也很可憐,會的是笛子與口琴,口琴是不要想了。所以只剩下笛子,吹了一曲《喜相逢》。十分歡快,連漸漸飄起的暮氣,都帶著一份喜sè。
……
點撥了一下王妃兒,回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