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宣嘆了口氣:“西漢的時候沒有明確的選官任職的制度,外戚橫行,皇帝往往是看重了想要的人,然後才會寵幸他們家的女子,以此來任用人材。連漢武帝的大將軍衛青還有霍氏家族都是這樣上位的,後來陵邑制度作廢後,這些關東的豪強大族迅速地坐大發展,也有各種手段和方法,把自己家的女兒送入宮為妃,漢元帝就是娶了王政君為皇后,和衛青不同的是,王家在當皇后之前,就已經是關東屈指可數的大族豪強呢。”
劉裕正色道:“阿壽,你可能弄反因果關係了,王家的強大,不僅在於其佔據了關東的大片土地,而且是身為四朝的皇后,太后,被關東的儒生們看成了希望,代言人,陵邑制度的廢除,就是這些儒生,透過各種言路,關係,向漢元帝進言,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受到了這些人的影響。”
“其實所謂的仁義,就是君王,統治者和天下百姓,民眾的一種權利義務的約定,所謂代天牧民,受命於天,就是天下的土地,都是屬於上天的,而君王作為天子,為上天代管百姓,那所有的土地,人間的權力,都是由他來分配,如果君王是要國家強大,官倉殷實,那就是讓國家任命的官吏,以國家利益為重,去管理百姓,收取稅賦,督促其出力徭役。而這些,會觸犯地方上的豪強大族的利益,為國家做的事多了,交的稅多了,給他們的好處就少了。”
“漢朝是軍功爵制度,豪強大族靠了爵位可以佔據比普通百姓更多的土地,漢武帝之後,對外的軍事擴張漸漸停止,而國內的豪強地主沒了軍功爵,就靠著外戚,或者是在地方上濫用權力,給自己家謀取更多的好處,陵邑制度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制約這些地方豪強的坐大,所以成了他們深惡痛絕的東西,尤其是關東之地,離關中這個統治中心越遠,地方豪強的勢力就越大,就越是希望終結這個制度,於是儒生們就開始影響歷任的太子們,他們儒家學說的這種長幼有序,嫡長子繼承的理論,又非常迎合嫡長子,阻止了多次奪位事件,於是,從漢元帝開始,就親近儒家,直到廢除了陵邑制度。”
劉敬宣的眉頭一皺:“難道這些漢元帝開始的西漢皇帝,就不想國家強大了嗎,就坐視豪強坐大就不派這種君弱臣強,以後奪了他漢室天下”
劉裕嘆了口氣,說道:“從漢武帝開始,行大有為之事,大力強化中央集權,集中天下的資源辦大事,打大戰,雖然開疆擴土,遠逐匈奴,征服西南,南越,朝鮮,有了赫赫武功,但是國內卻是戶口減半,關東群盜蜂起,江山有覆滅之險,這才讓漢武帝被迫下詔罪已,作為一個有如此功業的帝王,老來落得個眾叛親離,險些失掉江山,那是多麼痛苦的領悟啊。”
“有鑑於此,在漢武帝之後的歷代漢朝皇帝,基本上停止了大規模的戰爭和擴張,一旦沒有了戰事,那國庫也不是那麼地需要錢糧了,而天下的戶口也增加得很快,幾十年下來,天下的人口數就漲了近一倍,從不到三千萬漲到了六千萬左右,這還不包括大量的隱戶,匿丁。要治理這麼多快速增長的人口,只靠朝廷派到地方的官吏,是不太夠了,尤其是漢朝也是實行軍功爵制度,以老兵還鄉為吏,一旦沒了戰爭,無人能因功得爵,那這國家任命的鄉吏,自然也是越來越少了啊。最後,只能靠在地方上的豪強們來代管天下。”
劉敬宣長舒了一口氣:“原來如此,這麼說來,這些地方上的豪強,其實很多也是最早的有功將士回鄉後發展起來的。”
劉裕點了點頭:“是的,正是如此,最早的吏,哪怕是從西漢初的灌夫這樣的地方一霸,都是在戰爭中立了大功,有了爵位後回鄉,才能橫行一時,手中有了官職,有了權力,不僅可以自己合法地佔地,還可以透過控制當地的民戶,來實質性地佔有和控制這些同村人的土地,最後就形成佔地千頃,僮僕數千的地方大豪強,為了抑制這些人,才會有的陵邑政策,這其實已經是朝廷在承認他們在地方上有一時橫行的特權,但不能讓這種特權世襲延續,形成春秋戰國時的那種諸侯國,而無奈作出的一種妥協之事。”
劉敬宣咬了咬牙:“就是說,陵邑制度是讓最近的一段時間內發展起來的地方豪強,強行遷到關中,但很快,十幾年,幾十年下來,又會形成新的豪強大族,於是,利用新的一任皇帝的陵邑時期,正好差不多是這幾十年的時間,再把下一批的豪強遷往關中守陵,如此代代打壓地方豪強,讓其無法形成氣候,真正地威脅到皇權,對吧。”
劉裕嘆了口氣:“是的,其實這樣可以看成皇帝無法派直屬朝廷的官吏來治理地方,只能靠本地豪強來代管,但是這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