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2 / 4)

然後停靈於會芳【謊】園中,靈前另有五十眾高僧【無四眾高升】、五十眾高道【無四眾告禱】,對壇按七【棄】作好事【耗死】。那賈敬聞得長孫媳婦死了,因自為早晚就要【杳】飛昇【會神】…因忽又聽得秦氏之丫鬟名喚瑞珠者,見秦氏死了,他也觸柱【朝主】而亡【望】。此事【死】可罕【汗】,。。。賈珍遂以孫女之禮【剩餘之力】殮殯,一併停靈於會芳園中之登仙閣【只等仙過】。小丫鬟名寶珠者,因見秦氏身無所【索】出,乃甘心願為義女【縊汝】,誓任摔喪駕靈【甩喪加罵靈】之任…靈牌疏上皆寫:防護內廷紫禁道御前侍衛龍禁尉。【喚府內聽知,今倒御,前時威龍,今委。】對面高起著宣壇【閒談】,僧道對壇榜文【謗文】,榜上大書:世襲寧國公冢孫婦、防護內廷御前侍衛龍禁尉賈門秦氏恭人之喪。【史寫寧國公,眾生福,喚府內聽語:前時威龍,今委家門,青史供人之賞】。

由於篇幅所限,無須我列舉書中更多例子,證明秦可卿的原型即雍正。只因關於上述“樹倒猢猻散”的那句批語,是迄今紅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那句批語至關重要,關係到《紅樓夢》準確成書時間。這句批語有些特別,它有一個確指的時間概念,就是“屈指三十五年矣”,前面那句“樹倒猢猻散”卻是曹寅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若能確定曹寅說那句話的年份,再後推三十五年,批語的時間即可敲定,可惜偏偏這條批語既無批書人落款,又未標明干支紀年。似乎作者早有預料,如果如實標明,後人必能判斷出秦可卿影射誰,故經曹寅審定,就成了現在這樣子。

曹寅說的那句話,幸好有人作了筆記。清代施瑮著《隋村先生遺集》卷六《病中雜賦》詩有“廿年樹倒西堂閉。”自注雲:“曹楝亭公(寅)時拈佛語,對坐客雲:‘樹倒猢猻散。’今憶斯言,車輪腹轉。”這條史料告訴我們,曹寅是在某日拈佛語時對坐客所言,時間系特指。先不考慮施瑮何年在他的文集中記入這段話,他說的“廿年樹倒西堂閉”,“廿年”絕對是指曹家被抄家的那年,即雍正六年(1728年),以這年作參照,前推二十年,就是1708年,再從1708年後推三十五年,就是乾隆八年(1743年)前後。包括此條在內的大量批語,都是這一年下的,這年離雍正死,和曹寅三評《石頭記》只隔七八年,由曹顒主筆補入“秦可卿死封龍禁尉”並下評語,於情於理才說得過去。

按此批的語氣,批書人系畸笏叟所加無疑。那麼,畸笏在壬午年(1762)還在署名批書,就值得懷疑了。曹顒生於1689年,至壬午年已是七十三歲高齡,不是說他不能批書,問題是《石頭記》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或者更早已經有抄本在流傳,他批的是什麼呢?這就應正了我前文闡明過的觀點,他有意將批書時間後推了二十年。1743年到1762年,正好二十年。從上文提到的密信看,“秦可卿死封龍禁尉”寫於雍正被害後不久,若二十多年後再作評語,是不大可能的,畸笏叟也不能預測自己能活到古稀之年。

第五回描寫可卿房內的擺設,不僅隱喻秦可卿的“淫”,暗示房主人帝王身份,還有更確切的暗示,前者劉心武先生、國光紅教授都分析到了,可惜不徹底,並沒有勇氣肯定秦可卿原型即雍正,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下去,終不得要領。我卻以為其中暗示了雍正與兒媳(或弟媳)弘時之妾田氏的穢亂行為。請看本人下列解讀即知:

當下秦氏引了一簇人來至上房內間。寶玉抬頭看見一幅畫貼在上面,畫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圖》【燃與燒同義,燃藜圖即離騷圖,暗喻你騷】,也不看系何人所畫,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對聯寫的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將這兩句首尾四字連讀,即“死人文章”。】…秦氏笑道:“噯喲喲!不怕他惱。他能多大呢,就忌諱這些個!上月你沒看見我那個兄弟來了,雖然與寶叔同年【諧“臉”,指二人同長相】,兩個人若站在一處,只怕那個還高些呢。寶玉道:“我怎麼沒見過?你帶他來我瞧瞧。”眾人笑道:“隔著二三十里【三兒似你】,往那裡帶去,見的日子【兒子】有呢。”說著大家來至秦氏房中。剛至房門,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甜”諧“田”,一連三個“田”字,證明田氏來過房間,且不只一次】…入房向壁上看時,有唐伯虎畫【唐指田氏,伯:高她一輩的人,指雍正。“虎”諧“胡”,意“胡來”】的《海棠春睡圖》【“棠”諧“糖”,指田氏,海:指皇帝】,兩邊有宋學士秦太虛【雍正太太(正宮皇后)形同虛設】寫的一副對聯雲: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籠人是酒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