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相約出兵的?”
……
大明宮光明殿上,亂糟糟的吵了一早上的眾臣,也沒吵出個結果來。
不管他們用什麼樣的神態,或懇求,或要求,或磕頭,或“死諫”……
總之,隆正帝就是不鬆口,只言待太上皇出關後再說,否則便是對太上皇的不敬。
直到最後,隆正帝開口,這些年諸位從戶部借走的銀子。該還的就要還了。
大戰在即,國庫的銀子卻被諸位都借回家去了。還怎麼打仗?
此言一出,滿朝大臣。瞬間清冷下去。
之前或哭或鬧或磕頭,醜態百出的大戲終於結束了。
沒人敢再出聲,即使少數沒有借過戶部銀子的,此刻也都噤了聲。
這是一筆爛賬啊,哪裡算的清楚?
從宗室王公,到文武大臣,百官之中,沒吃過這口“唐僧肉”的,有幾個?
除了少數幾家富豪之家。不願掉面子去佔便宜,再有一些“古板”方正的,或是膽小怯懦的外,滿朝光鮮體面人,其實多是拿朝廷的銀子在過體面生活。
甚至還有拿戶部的銀子做放貸生意,吃例錢的……
也不知是從哪一年開始,眾人發現了國庫這個免費的聚寶盆,開始一年又一年的借貸。
起初大家還按時還,可後來有人發現。好像不還也不要緊,也沒人催……
漸漸的,就沒人再還了,不僅不還。還繼續借。
忠順王的賢王之名,這種慷慨大方至少佔據一大半功勞。
然而這樣一年舊賬壓一年新賬,到了現在根本就成了一團亂麻。難以釐清。
戶部所記載的八百萬兩銀子裡,只餘不到四成。
這只是今年的情況。往年的壓根兒就沒記在這裡。
若是全部加起來,將會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誰有這個魄力去追繳?
再說了。誰要是攤上這個差事,還不生生將人得罪完?
這是給家族埋禍呢!
文官群裡,除了張伯行依舊站的筆直外,其他人都緘默不言了。
氣氛沉默的讓人尷尬。
隆正帝的細眸掃過忠順王平靜的臉,眼中怒火與譏諷並存。
“忠順親王,你是佐證王,戶部也一直由你分管,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了。
內閣閣老葛大人,你既然分管戶部,就與戶部尚書孫誠一起,協助忠順親王儘快的辦好這件事。
牛大將軍昨日已經代表軍機閣發表意見了,前方將士正在拼命,流血犧牲皆為國事。
所以,軍中的撫卹銀子和犒賞銀子,一兩都不能少。
朝廷不能讓士兵們在前線流完血後,家裡卻連給他們買棺材的銀子都沒有。
如果真到了這一步,大秦就真的該亡了!
賬上缺了銀子,就去查賬。
是誰的職責就找誰,誰解釋不清就是誰的問題。
銀子找不回來就抄家,抄不出來就砍頭!
朕覺得,牛大將軍這話說的在理!
朝廷從未缺過你們俸銀祿米,為何還貪得無厭?
朕都動不得國庫之銀,你們倒是不客氣……
哼!
忠順王,你署理朝政多年,乃佐證親王。
緣何國庫庫銀會造成如此大的缺口……
朕現在不想問罪於誰,也不願問罪。
你們都是朝廷的棟樑嘛……
但是,在與厄羅斯大戰結束之前,國庫的銀子必須全部追繳回庫。
若是因為朝廷缺銀子的緣故,延誤了軍國大事。
朕認得你是朝廷的棟樑,國法卻不認。”
這大概是這麼些年來,隆正帝第一次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散發出他的帝王之威。
若是當年,怕是早有御史諫臣,和一個個不怕死的敢言忠國之士站出來,直言不諱的批判隆正帝德行淺薄,行此暴。政,非人君之相。
然而今日,卻無人敢說這樣的話。
因為說這樣話的人,全都欠著一屁。眼子的饑荒,心虛的厲害……
隆正帝看著面色僵硬鐵青的忠順王,坐在這座大殿內,憋屈了近二十年的隆正,第一次覺得心頭是如此的暢快!
太上皇閉關了,所以你們敢肆無忌憚的欺負賈環。
可是你們卻忘了,太上皇閉關後,朕就是這個天下最尊貴的人。
只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