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在此時還能擊敗捻軍,這沒道理啊。
令韋澤感到意外的情況在滿清那邊就是天大的喜訊,但是此次喜訊中有著令滿清一方極為不爽的雜音。幫助清軍獲勝的重要助力就是以濟寧為中心自稱齊王的苗沛霖。
“啟稟太后,這苗沛霖居心叵測,現在雖然奴顏婢膝的求朝廷接納,可此人絕不可信。”恭親王奕訢一點都沒有要為苗沛霖請功的意思。
東宮太后慈安沒有立刻回答,她想了片刻之後說道:“把此戰的局面再說一次。”
恭親王奕訢對整體情況也不是特別清楚,方才說的也多有不清晰的地方。東宮太后慈安要求他繼續說一遍,,恭親王奕訢經過方才的敘述,對整體情況有了些把握,他再次陳述起來。
滿清現在有三大敵人,光復軍、太平軍、捻軍。滿清手裡四大軍力,湘軍、淮軍、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八旗與綠營。不管是滿清的哪一支軍事力量,都沒有膽量去挑戰光復軍。光復軍此時也沒興趣北上。雙方反倒是相安無事。太平軍在西北與千萬級別的敵人苦戰,也無力東顧。滿清的四支主力除了八旗與綠營毫不動彈之外,其他三支都在與東西兩支捻軍苦戰。
得知湘軍淮軍屠了渦陽,兩支捻軍先後南下,逐漸脫離在直隸的戰鬥。這固然讓湘軍與淮軍陷入了苦戰,但是滿清也得以比較從容的把三支主力都放到河南與山東。在山東南部割據的苗沛霖就顯出其重要性。
滿清一直沒有進攻苗沛霖,理由非常消極。有苗沛霖擋住南邊的光復軍,滿清至少還能輕鬆點。苗沛霖也向滿清求封王,雙方虛與委蛇,整體上相安無事。讓滿清意外的是,苗沛霖對東捻軍相當敵視。他先提出來與滿清私下合作,滿清也死馬當作活馬醫,也就暫時答應了。
捻軍的優勢在於他們中間有大量的人靠販賣私鹽過活,對於河南與山東的道路非常精熟。苗沛霖出手打擊這幫私鹽販子,掐斷了捻軍的情報線。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對東捻軍主力狂追不捨,從河南追到山東,經過三十幾天的追擊戰,加上苗沛霖通風報信,也對捻軍實施了一些攔截。雙方最後在菏澤附近進行了決戰,一萬兩千蒙古八旗對六千捻軍主力,最後蒙古騎兵慘勝,殲滅了東捻軍主力。
苗沛霖自以為得計,就向滿清再次提出“求封王”的請求。
恭親王奕訢講完之後,再次對東宮太后慈安說道:“太后,苗沛霖絕不可信!”
第155章 基本原則(九)
“姐姐,就算是給苗沛霖封個官也不算什麼。他若是能繼續如此下去,定然會與粵匪打起來,等他們兩敗俱傷也是好事。”慈禧低眉順眼的對慈安說道。
滿清朝廷裡面現在有兩派人,一派至少嘴上相信“滿人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的傳說必定會在當下重現,滿人漢子們能夠向入關那時候一樣橫掃天下。另外一派並不相信這種傻話,他們希望能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鼓動一切會和光復軍以及太平天國戰鬥到底的力量去送死。後者的比例越來越大,在他們眼中,不僅苗沛霖屬於利用物件,包括湘軍與淮軍也是同樣的炮灰。
慈安神色凝重,她思忖了好一陣之後開口說道:“賜曾國藩與江忠源公爵。”
“呃?”恭親王奕訢忍不住瞪圓的眼睛。防備漢人是滿清的基本國策,因為漢人數量比滿人多出去百倍,讓滿人官員佔據絕對優勢一直是滿清處心積慮做的事情。當下的大清朝廷終於解決了這個困擾滿清上百年的難題,他們不僅解決了這個大難題,連候補官員過多的難題此事也一併解決了。
京官在逃散,地方官員在逃散,滿清朝廷第一次發現正式的空缺職位比候補官員多,滿清朝廷第一次發現手頭能夠呼叫的漢人官員數量比滿人官員少。光復軍奪取了淮河以南之後,全國範圍內的科舉就已經名存實亡。滿清最近幾年每年都開恩科,尚且在滿清手中的地盤上前來參加恩科的漢人越來越少。特別是1866年的恩科,總共錄用300人,只有624名漢人參與考試。其中還有不少是常年留在北京參加科舉,始終不中的那幫人。
這幫人是靠不住的,他們參加恩科的目的只是完一個心願,能夠透過科舉考試得到名頭罷了。1865年兩次恩科,共招收了六百名進士。滿人官員暫時沒有逃竄的,所以不需要補齊滿官。這六百恩科名額中五百名是漢人。他們上任之後就面對毫無油水甚至是拖欠薪水的問題,不到半年就跑了三百餘人。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兩次恩科一甲共六名,全部跑得無影無蹤。
面對各級官員匱乏的局面,滿清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