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道:“這是什麼?”
墨靈卻是眼一亮道:“果然沒錯,這是蘇州片的假畫呢。”
趙卓聽得恍然大悟,據記載,在蘇州的山塘街、專諸巷和桃花塢等市坊裡,有許多畫工專門以摹仿古畫造假為生,在明朝時代形成了全國最著名也規模最大的作偽地,被稱為蘇州片。
蘇州片的假畫題材豐富、署款也多是名家,而且許多作偽的畫工功力十分了得,所作的偽畫和真畫相差無幾,再加上蘇州片的流傳幾乎遍佈全國,很多清代收藏家都將難辨真偽的蘇州片贗品鈴印並加入藏品著錄。
但是他又奇道:“為什麼看背面就知道了,莫非是這些白點?”
墨靈解釋道:“蘇州片的製作大多是在細絹上做作,這些細絹產自蘇州虎邱、山塘等地,多有雜質,本來白色的並不容易看出,但是畫工為了作假方便,將其加工染成赭黃色,年代日久,背面黃色漸退一些後,便能看到一些雜色點斑出現。”
場外的人雖然不知道趙卓為什麼將畫翻過來看了看,但是考官們卻是心裡有數,地區性的作假便有地區性的特點,但是要一下子就想到手裡拿著的是蘇州片的贗品,卻需要豐富的鑑別經驗,一旦明白了是蘇州片的贗品,那麼分辯也就比較輕鬆了。
畢竟當時作偽的,除了河南造、湖南造、蘇州片,諸如北京後門造、廣東造等等,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造假,而每個地區的作偽特點也不盡相同。
其實這第二關,考的便是豐富的知識和一個鑑定師的直覺,而這種直覺必須要經過長期的摸索鍛鍊才能夠煉成。
張向東都不由點點頭,頗有幾分欣賞的意思,羅教授更是臉上充滿自得,好似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