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汗滴禾下土”的良民們極易為生存的需要鋌而走險,輕者打打法不責眾的擦邊球,簡單地解決一下溫飽問題;重者嘯居山林,落草為快意恩仇的流寇。
四、受脅迫的普通百姓:
遊寇們每攻陷一地,往往採取抓壯丁的方式,脅迫當地強壯男丁從軍,以此壯大聲勢。雖然有濫竽充數之嫌,但是也經常能夠起到一哄而起的短期效應。如史料記載:所到之處,劫掠百姓,老弱者殺之,強壯者充軍;臨敵則驅民兵在前,名曰:“敢死軍”。
據訊息靈通人士透露,建炎年間(1127年至1130年)南宋境內的大股流寇,竟創紀錄般地達到了二十餘支。雖然宋、金兩國交戰及國勢漸微是造成兵匪遍地開花的主要原因,但是南宋政權早期安撫不當、措置有誤無疑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例如:遊寇李成、張用、曹成、李宏、馬友、王善等人,原本都抱著成為國家幹部的夢想,加入了南宋東京留守宗澤麾下的民團組織,並且曾經在1128年1月至1128年3月的東京保衛戰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自宗澤病逝後,這些計劃外的公職人員卻因黑社會經歷而被當成了影響社會治安的邊緣人,為宋廷所不容,不得不各自領兵南下,時而接受招安、時而重操舊業,從守土有責的準革命戰士變成了拿跳槽當家常便飯的遊寇。
由於流寇發展到高峰期時,幾乎可以用多如牛毛來形容,剛剛度過危險期的趙構不得不養成了招安的好習慣。但這些自由職業者們改正錯誤後安心工作的並不多,大多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的“說話不算數分子”,經常拿給他們發工資的皇帝佬當冤大頭涮,演出了不少官軍招安官軍的活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