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3 / 4)

勢單力薄,及網路傳媒知識有限,望對此案感興趣的書友能夠與我聯絡,謝謝!

本作者QQ號740342639

尊敬的諸位書友,本人慾將此案公之於世,幾天來卻無人響應。是“一心只讀聖賢書”,還是諸位對此類事件早已麻木不仁?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3節 拓皋大捷(5)

許多史料中對淮北宣撫判官劉琦在此次馳援淮西的軍事行動中,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劉琦於1141年正月19日率先渡過長江,搶先佔領了今天安徽省合肥東南方向濡須山上的東關,據險以守,使已經打到長江北岸的金兵擔心腹背受敵,不敢輕言渡江,由此而為南宋的反攻爭取了時間。對於這個提法,筆者不敢苟同:

第一,淮河南岸、安徽省六安地區的壽縣¬¬——安徽省中部的合肥¬——安徽省東南部巢湖地區含山縣東北方向小見山上的昭關——安徽省東南部巢湖地區、長江北岸的和縣(和縣境內的橫江渡與隔長江遙遙相望的採石,是中國古代長江下游的著名津渡),是淮河流域進入到長江流域最便捷的陸路,沿途的壽縣、合肥、昭關、和縣都是淮西地區的交通要衝,南、北分裂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然而:

1.劉琦所部於1141年正月19日渡過長江後,未遭遇任何抵抗,以兵不血刃之勢進入了安徽省中部的合肥地區。從史料中對當時合肥城牆殘破不堪、無法防禦的描述來看,說明金兵在攻克這座淮西地區的第一軍事重鎮後,並未留一兵一卒把守,只是在進行常規性的破壞後撤離。

2.1141年2月初,張俊帳下大將王德從採石(位於長江南岸、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渡江,所要攻擊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長江北岸的和縣。在半夜渡江前,王子華竟誇下了“明旦,當會食歷陽”的海口。

雖然並不排除老王有吹牛的愛好,但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長江北岸的軍事重鎮和縣並無重兵把守。而據《宋史 王德傳>>的描述來看,老王率部渡過長江後,並未經過激戰,比較輕鬆地就收復了和縣、昭關等必爭之地。

第二,1141年3月9日,金兵反敗為勝,在取得“濠州大捷”後,並未依據一般的戰爭規律,乘得勝之師追擊殘敵,而是將軍隊全部撤至淮河以北,結束了這場歷時近兩個月之久的拉鋸戰(1141年正月15日至1141年3月9日)。

從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金軍此次南侵併不同於以往的攻城略地,雖然在戰爭的初期階段乘虛而入、搶得先機,但卻無心戀戰,僅僅是淺試則止。那麼金軍如此煞費苦心地發動淮西之戰的初衷又是什麼呢?

據後世史學家分析,金軍主帥完顏宗弼在經歷了1140年的順昌、穎昌、郾城幾次比較寒心的失利後,已經意識到以宋、金議和為主題的南北分裂是大勢所趨,兩國都不具備輕鬆戰勝對手的一邊倒優勢:

第一,據後世史學家推測,當時宋、金兩國的軍隊數量大體相當,都在30萬左右。

第二,從戰鬥力上比較,南宋軍隊中嶽飛、韓世忠、劉琦幾支勁旅,似乎略勝一籌。但,劉琦偏重於防守,進攻力度則明顯不足;韓世忠所部作戰能力在其軍事生涯後期遭到了普遍質疑;唯一稱得上所向披靡、遇堅必摧的,大約只有岳飛軍。同時,宋軍還有缺乏統一指揮的弱點。猜忌、防範軍隊幹部是宋朝雷打不動的傳統。高宗趙構雖然因戰事需要重用了一批武將,但卻不肯將全部兵權委託給其中的任何一位,結果造成各大將間互不統屬、矛盾重重。

第三,對兩國的經濟實力,目前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兩國都已經陷入到了經費緊張的“疲軟期”,透過涸澤而漁來勉強維持曠日持久的戰爭;

另一種觀點認為,立國於長江以南的大宋,因佔據經濟上的地理優勢而佔有並不微弱的優勢。

無形中,宋、金兩國都步入了“攻取不足,自守有餘”的“怪圈”。但,作為征戰沙場多年的宿將,完顏宗弼卻又不願在戰敗的形勢下同保持了多年弱勢紀錄的南宋,平等地坐在談判桌上爭個到底是“尺短”,還是“寸長”。

作者題外話:本文作者曾經是哈藥的一名銷售人員,因揭發了一起極有可能涉及我方內部人員的詐騙案,並且連續兩次協助執法人員將詐騙犯及其財產擒獲,及狀告“不作為(暫定)”的我廠法律辦律師,而遭遇到人生中一次非常大的挫折。

雖時隔多年,但本作者願將此案公之於世。因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