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3 / 4)

小說:明末皇帝分身 作者:人生幾何

了一番準備。準備工作是肖圖白一手策劃,皇帝派人悄悄的交給溫體仁的一堆資料,使得溫體仁可以從容應對可能面臨的反對聲。

“楊尚書此言差矣!本首輔何嘗說不發邊軍糧餉?而是說,朝廷遷至江南。朝中的百官,還有宮人、京師三大營官兵。大半會遷到南方。這麼一算,每年至少可減少50萬石漕運糧食,間接省下100萬石糧食的耗損。如此一來,朝廷的用度大減,還需像如今這般拆東牆補西牆嗎?”

財政問題是大明的諸般困境的源頭之一。諸大臣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時候,大學士陳演、魏藻德激烈反對道:“祖宗有法——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皇帝遷都南京,北京怎麼辦?皇陵怎麼辦?若是遷都南京,北京防衛更為空虛,韃子再率軍毀皇陵。誰來守衛?”

兵部尚書楊嗣昌朝身後望去,其後站著的正是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光時亨是南直隸桐城人,崇禎七年甲戌科進士,此時擔任兵科給事中,也是東林黨一脈的後起之秀。歷史上,崇禎十七年,光時亨阻崇禎南遷,使得崇禎困守北京殉國,而被南明朝廷論罪。

見到楊嗣昌暗示。光時亨站出來,嚴厲譴責道:“溫體仁一派胡言,不殺溫體仁,不足以安定民心,不足以穩社稷!”

封建王朝的社稷,除了皇權統治之外,也包括祖宗陵墓的祭拜活動。儒家社會以孝治國,每年清明祭祖,也是皇帝奉行孝道的表現。如果遷都南京,而不能在北京祭祖,顯然是害得皇帝成為不孝的昏君。

一時間,倒溫的呼聲不斷。

老溫卻是冷然掏出一份文章,慷慨激昂的讀出來:“忠言逆耳!治國如下棋,如果罔顧全盤局勢,不捨棄子,往往會滿盤皆輸。哪怕殺頭,臣還是要陳述一個觀點——燕都之形勝,不足恃也。。。。。。”

老溫的這篇文章,是肖圖白策劃,崇禎派人提前塞給溫體仁的槍稿。資料稿件絕大多數的雄論,很多是來自於後世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

清朝初年,不少的讀書人集體反思明亡的教訓。其中最熱門的則是從軍事地理角度分析明之滅亡,也造成了清初軍事地理學研究,進入井噴狀態。

其中,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更是被譽為“千古絕作”、“海內奇書”,哪怕二十一世紀的軍事專家,研究中事地理,也繞不開顧祖禹的許多觀點。

溫體仁聲音越來越響亮,也越來越擲地有聲道:

“太史公曰:燕北迫蠻貊,內錯齊晉,崎嶇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幾滅者數矣。及秦人滅趙,敗燕軍於易水之西,而國隨以亡。臧荼

、盧綰、燕王旦國於燕,不旋踵而隕斃。彭寵以漁陽賈禍。公孫瓚以易京覆宗。王浚掩有幽州,幸晉室多故,冀以自雄,而見戕於石羯。段匹有幽州,而仍不能自立也。杜洛周、葛榮、韓嬰之輩,旋起旋滅,皆不足道。高開道竊有漁陽,身死而地歸於唐。天寶以後,以河北叛亂者,凡十七起。其能免於誅夷,保其宗祀者,不數見也。迨夫李匡籌夷滅於克用,劉守光復系組於存勖,而幽燕卒並於河東矣。契丹倔強者八世,竟敗亡於女真。女真恣睢者百年,終夷滅於蒙古。烏在其為險固者歟?”

“以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日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啟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徵兵於四方,恐救未至而國先亡也。撤關門之戍,以為內援之師,又恐軍未離,而險先失也。甚且藉虎以驅狼,不知虎之且縱其搏噬;以鳥喙攻毒,而不知鳥喙之即足以殺身也。不亦悲哉。。。。。。”

當然,老溫的資料稿,不但包括顧祖禹大牛人,也有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江南之民命竭於輸挽,大府之金錢靡於河道,皆都燕之為害也!”

這些雄論,皆是清初一些知識分子心情沉痛的反思,站在明亡教訓上,總結的箴言。如果有穿越者,一定會感覺震驚道,難道老溫也是穿越者?否則,顧祖禹、黃宗羲的文章,腫麼引用的這麼地道,一看就是穿越者的作風。…;

溫體仁一番陳詞,在不太精通軍事的大臣聽來,也就是一般般。但是盧象升、孫傳庭聽來,如無聲處聞驚雷一般震動,心中暗想道:“溫體仁這篇文章,不知道出自哪位軍事大家手筆?”

半晌後,孫傳庭忽道:“溫首輔此言有理有據,臣贊同遷都!”

盧象升猶豫片刻也道:“臣也贊同,不過,北方韃虜是我大明最大禍患。如遷都,臣願留守北方,以備韃虜!”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