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宣祖嫡子仁祖李倧登基,因為李倧是宣宗的嫡子身份,能夠被明廷正式冊封為國王。
仁祖李倧掌權後。也自是高舉“尊明排滿”大義,以標榜其正統。
但是,仁祖李倧掌權後太過於激進,罔顧朝鮮和滿清之間的軍事實力相差過於懸殊,盲目喊口號。只能給滿清理直氣壯的軍事打擊藉口。
天啟七年滿清策反的朝鮮大將在姜弘立,並勢如破竹的攻入朝鮮國都,釀成了“丁卯胡亂”。此次兵臨城下後,滿清強迫朝鮮與之簽署了“兄弟之邦”的盟約。
盟約中,朝鮮被迫需要與滿清展開互市貿易,還需每年向後滿清上貢計有黃金百兩。白銀千兩,麻布千匹,細布萬匹,綿綢千匹,其餘大小禮物不計其數。這顯然,不像是“兄弟之邦”,而是變相讓朝鮮稱臣。
不過,朝鮮仁祖李倧到底還是堅持了底線:“和貴國(滿清)者,所以交鄰也;事明朝者,所以事大也。斯二者並行不悖。”
繼續尊明為父母之邦,而與清廷建立兄弟之邦關係。…;
但是,清廷皇太極稱帝之後,並不滿足與朝鮮之間的關係,屢次派使者令朝鮮語其簽訂“君臣之國;”關係,而皇太極稱帝后,更激的儒家文化濃郁的朝鮮上下,憤慨不已。
按照後世研究,世界上兩大帝統——羅馬帝統、中華帝統。國王、汗王之類隨便稱呼,但是皇帝可不是隨便稱謂的,亞洲儒家文化圈,自古以來只有一位合法皇帝,那就是中原王朝的皇帝。
歐洲也是類似——羅馬覆滅之後,只有一位榮譽性質的帝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一帝統,往往是教皇加冕給一位國勢最強盛的天主教國家的歐洲君王。
同樣,儒家文明圈只有一個皇帝,誰是中原王朝的皇帝,便是正統。正統的皇帝身份確立後,周圍是數百個國家、部落,皆是前來朝貢、稱臣。這是自古以來,確立是儒家文明圈規則。
作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朝鮮,對於滿清的稱帝表現的比大明王朝還要激動。朝鮮的百姓紛紛暴走,要求斬殺清廷派駐朝鮮的使者,焚燒與清廷簽署的屈辱國書。並且,清廷使者被當街砸石塊襲擊,於是,清廷使者大怒,不顧朝鮮大臣的挽留,撤離了朝鮮。
而藉著這一次的風暴,清廷終於找到了一個最完美出兵朝鮮的藉口——朝鮮違背兄弟之國的約定!
由於滿清出兵已經是必然,朝鮮民意也要與滿清血戰來洗刷屈辱。仁祖大王只能硬著頭皮,命令朝鮮境內的八個道,整軍備戰,預防清廷出兵的可能。但是,朝鮮君臣也沒有什麼靠譜的良策,更找不到軍事指揮能力傑出的名將,只能一再向朝鮮軍民一再講儒家大道理、華夷之辨之類的。
而崇禎九年十一月,清廷偽帝皇太極祭天祝文,歷數朝鮮君臣“招降納叛”、“拒絕軍援”、“反抗大清”等諸般行徑,準備動員滿蒙漢八旗軍十萬征伐朝鮮。
雖然朝鮮民意高漲,但是仁祖國王為首的君臣,卻是把擊敗清廷入侵的希望,賭在大明的援軍身上。
為此,仁祖迅速的派出使者前往皮島,而且,朝鮮為了修補與大明之間的關係,更是令軍民,運輸了3萬石糧食,供應給皮島東江鎮。
外交策略,急驟的轉變,這也是朝鮮別無選擇了!
滿清雲集十萬大軍,對於朝鮮來說,這就是一場滅國之戰。不願意屈服兇蠻的清廷,朝鮮自然只能更努力抱明廷大腿。
十餘日後。
朝鮮宮廷的宦官彙報:“大王,上國使者鄭芝豹來了!”
仁祖喜形於色道:“快快有請。。。。。。。”(歡迎您來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一七一章 朝鮮佈局(二)
鄭芝豹會見朝鮮君臣時,朝鮮仁宗簡直像是找到主心骨一般,道:“韃虜兇殘,一再陳兵威脅朝鮮。我小國雖軍民不屈,然仍不足以抵禦韃虜強橫。。。。。。”
鄭芝豹笑道:“大王勿要驚慌,如朝鮮遇清兵入侵,大明斷然不會袖手旁觀!”
朝鮮仁祖國王興奮道:“上國準備發兵多少?”
鄭芝豹自不會說,大明朝廷根本沒有將注意力放在朝鮮。
關心朝鮮大局的,僅僅是皇上和國師爺兩位。動用的錢財,也非戶部賬上錢財,而是國資委額外的呼叫了100萬兩的特別軍費。
不過,這筆軍費主要是用於救援東江鎮,給皮島輸送物資。至於支援朝鮮嘛——準備賣點軍火給朝鮮,順便派遣一些軍官作為軍事顧問,指揮朝鮮軍人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