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晉國得以以守秩序著名,得以稱霸天下的根本基礎。但在許國,這就是“西化”……眾所周知,他們的國相恰好來自“西方”的晉國。
但許國國君畢竟還有理智,所以他忍下了這口氣。三日後,等趙武趕到,許君親自懇求:“寡人只有這個弟弟,雖然他發動了一場小叛亂,可這叛亂並沒有給國內造成什麼損失,大家不是該幹什麼,依舊在幹什麼嗎?公子咎叛亂,只是小孩子鬧一點小脾氣,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還請國相予以寬恕。”
趙武笑著反問:“我聽說公子咎叛亂之後,只想著驅逐我這位國相………你以為我這位國相走了,他還會做什麼?準備自己擔任國相,繼續仿照我那樣治理許國嗎?……噢,他叫公子咎,凡是被稱為“公子”的人,都是有資格繼承君主位置的人啊!”
許君啞然,緊接著,他一頭冷汗。
趙武繼續不客氣的說:“我如今把許國治理的井井有條,許國朝野之間全是我的勢力,公子咎驅逐了我,不再把我的勢力驅逐乾淨,他能放心嗎?等我的勢力驅逐乾淨了,他會只甘心做一位國相嗎?”
許國國君明白了,但他還是說:“雖然是這樣,但我還是希望你能夠赦免公子咎,他畢竟是我的弟弟。”
趙武搖頭:“不經審判,誰都沒有權力判別人的罪,或者赦免。公子咎有沒有罪,我說了不算,法庭說了算。他該不該赦免,法官說了算。”
許國國君瞪大眼睛反駁:“刑不上大夫。自古以來,貴族不接受審判,我的弟弟不能上法庭出醜。”
趙武毫不在意的回答:“那就審判他的車右,審判他的御戎,審判時要求公子咎旁聽,等確定車右御戎的罪行後,再由法官做出裁決。”貴族有罪,不懲罰貴族而懲罰貴族的家臣,這是春秋時代的慣例。比如悼公的弟弟楊幹駕車在軍營裡亂走,當時的軍司馬魏絳處死了楊乾的車伕。
趙武的理由充足,許國國君勉強接受了趙武的說法。稍後,趙武的這番談話傳播出去,聽到的人不免同時揣測:所謂清除國相的勢力,是不是還包括變更國相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呢?這個想法一出來,就像瘟疲一樣立刻擴散到許國全國。原本沒引起什麼動靜的公子咎叛亂事件,立刻引起許國國民的同仇敵愾。
在這種濃厚的仇視氣氛下,許國的審判開庭了。公子咎作為指定旁聽者,旁聽審判全過程。趙武與許國國君雖然迴避了審判,但他倆都各自在距法庭不遠的地方租下了一間房子,不時的派人打探審判情況。
不一會兒,審判結果出來了,公子咎被判有罪,驅逐出許國,並且永遠不準歸國。他的御戎與車右則沒盡到勸諫作用,被判斬首。
法庭對面,趙武拿著這份審判結果,自言自語:“這將是一場世紀審判,歷史必將會記錄下這一刻,因為連國君的弟弟也必須走上法庭,接受法官的質詢。而且,法官並不因為他的身份而有所顧忌,就直接宣判了。今後,這將是後世人仰望的春秋典範。不過,典範不應該有瑕疵,雖然這份判決符合春秋慣例,但它懲罰了忠誠………忠誠不應該受到懲罰。公子咎的車右與御戎忠實地執行了主君的命令,他們倆沒有罪……我以國相的名義赦免他們,允許他們繼續留在國內。當然,如果他們想繼續追隨公子咎流亡,那就是執迷不悟,殺了他們!”
趙武說“御戎與車右無罪”那麼,有罪的是何人,昭然若揭。審判結果被趙武這麼一干涉,雖然公子咎依據春秋習慣並沒有坐到被告席上,但其實,滿許國的人都知道,唯一坐在被告席上的是國君的弟弟:貴族公子咎。
趙武是用預言家的口吻說出這番話的,這是春秋時代第一次讓貴族受審。趙武預言這一判決結果將影響後人……當時,沒人知道趙武的話是否能應驗。但與此同時,衛國的預言家,定姜夫人的預言應驗了。
晉國大軍解散後,孫林父帶領大軍回國。衛獻公(就是曾經叫嚷著“刺啊!刺啊!”慫恿趙武刺殺胥童的那位許國國君,也是前任國君夫人定姜預言“這個人是要敗壞衛國”的傢伙)按規定,他要犒賞出征歸國的統帥。於是,孫林父與大臣寧殖(甯惠子,在衛國素有賢能的名聲),穿好朝服在朝堂待命。不幸,兩位國家功臣一直等到太陽落山,也不見國君傳膳。
寧殖非常納悶,轉身問孫林父:“你我二人坐在此處一天,君上不是說犒賞我們嗎?有何等重要的大事,讓君上忘了招待你我?”
孫林父也很納悶:“你我二人坐在此處,有什麼重要的國事不告訴我們,需要國君親自處理……唔,看來這事很棘手,君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