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的農夫拿起刀來,跟我一起戰鬥。”
“如果是這樣,請讓我追隨元帥,一起戰鬥吧!”侯晉在一旁插嘴:“元帥,代國馬上要進入春洪季節,是否需要我派遣一些船隻,尾隨大軍行動。”
趙武回答:“你留在後方,從明天起,國君封於代地的小領主們會陸續抵達,你安排他們依次進入自己的封地,籌劃春耕。至於本地的領主軍隊,你把他交給齊策,齊策即將從河間動身,負責我的後勤保障。”
第二天,一艘海船送來了新近晉升的無數小領主,這些人按照晉國人那種特有的整齊,一隊隊走下了碼頭,因為時間緊迫,趙武沒有特地的另外組織儀式,就在碼頭區迎接了這些小領主。一位小領主捧著一個木製托盤,托盤上放著三塊土疙瘩,他們用恭敬的態度將托盤呈遞給趙武。除了盤中的三塊土疙瘩外,托盤上還放著一片竹簡,上面刻印著幾個字,記錄著此人的爵位以及封地所在。趙武望了望托盤,笑了一下,伸手招呼家臣,家臣們趕緊遞上一柄佩劍,趙武雙手託著佩劍,將佩劍輕輕的放在木托盤上,嘴裡唸叨著相應的封臣詞語。
木托盤上放著土疙瘩,這一習俗來源於晉文公,晉文公還沒有登位的時候,出逃在外,向路過的農人求乞,農人見到他衣衫華美,卻餓得兩眼發綠,便嘲笑的扔給晉文公幾塊土疙瘩,反問晉文公:“你肚子餓了,怎麼不吃土?”晉文公大怒,要殺冒犯自己的農人,追隨他出逃的狐偃以及趙衰勸解說:“這是吉兆,“封土封臣”農人用土塊扔給我們,寓意著公子終將得土。”很久很久以後,青年的公子重耳已經變成了老頭,但他也終於返回晉國,成了天下霸主。於是,得土就成了絕對的吉兆。
晉惠公時代,惠公被秦國人俘虜,在自己國君不在的情況下,晉國的正卿們為了團結國內的一切力量,應付齊國的侵略,開始將分封推行到大臣級別。當時的晉國執政首先想到了“封土”的儀式,於是,這一儀式成了晉國冊封領主的重要步驟,近而成為整個華夏冊封領主的必要步驟。
晉惠公之前,周王室的“封建”是奴隸制“封”,天下各地的封君只是奴隸主的管家而已,他們對土地只有管理權,而沒有所有權。名義上他們就是一群幫助周天王管理各地的奴隸監工而已。而晉惠公時代,晉國正卿推行分封到大臣級別的舉動,不僅將封建更推進一步,重要的是,這一舉動也標誌著私有制誕生,奴隸制的崩潰。從此之後,各國領袖都把自己國家看做自己理所當然的財產,並認為自己有權像周天王一樣,把土地分給下面的臣子進行看管與照料。
真實的歷史上,趙武的孫子趙鞅把分封制推行到武士階層,則是更進一步的私有化。從此,封君的臣子也可以將自己獲封的土地視為自己當然的財產,並分撥給“臣下臣”進行照料。由此,地球文明史上三級封建制,在趙鞅手上徹底完成了。當其時也,除了中國之外,其他的國家還處於城邦共和制,或者徹底的奴隸制。
現在的歷史上,趙武提前把這一步走完了:武士們也有權利獲得自己的封地,並可以把自己的封地視為理所當然的財產。並且,封建制下最重要的觀念也大聲喊了出來: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種“神聖不可侵犯”絕不是“非特殊情況不得侵犯”,沒有“特殊情況”就創造“特殊情況”。
剛才那名武士呈遞的木盤上放置三塊土疙瘩,則意味著十八級軍功授爵制下,此人獲得了三級爵位,擁有三畝可以世代傳承,永遠無需上稅的爵位田,封田。慣例:封臣們的授土儀式是由國君主持的,晉平公已在新田城完成了授土。而第一執政趙武所要做的,則是在他們的領地上,履行授兵的儀式。擁有佩劍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就如同西方世界,貴族士紳手裡拿的權杖一樣。
一名名武士依次上前,手裡都拿著屬於自己的木製托盤,趙武按照對方托盤裡擺放的土疙瘩數目,授予對方相應品級的寶劍。一共一百七十四名新封小領主,他們分屬晉國的六大家族,當然,這些人當中趙氏、韓氏出身的武士數量最多。誰讓這兩個家族現在是第一、第二執政。
緊張有序的授兵儀式結束後,趙武抄著手,宣佈了當年的動員令:“諸位可以先去自己的領地安置人手,籌建封庭與自家房舍。我們的戰爭才剛剛開始,有足夠的時間供你們安排家務事。我要求你們一個月後,開始履行自己的領主義務,你們有能力履行嗎?”
新受封的小領主們緊緊握著剛剛獲得的佩劍,俯身回答:“喏”。
其實,十八級軍功授爵制剛開始推行不久,在場的人當中,最高的勳位不過是五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