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偃對這一計劃點頭贊同:“我趙氏真是不缺安置他們的地方——現在製陶缺人、鍊鐵缺人、紡織也缺人,至於農田,更是缺人缺的飢渴……”
趙武喃喃的說:“春秋時代最缺什麼:人才!好像,凡是兩條腿的,我們都缺。”
可是,趙氏現在確實已經被限制了擴充套件,貧乏的人手,大量拋荒的山林與土地,低下的生產力,讓趙武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
正發愁著呢,齊策腋下夾著地圖,匆匆跑了進來,一進門他趕緊吩咐:“主上,快把你的好東西都擺上來,偃,沒什麼事你也坐下吧,我們裝作商議事情?”
師偃不滿:“為什麼是裝作?我們本來就在討論問題。”
齊策點點頭,扭臉衝趙武吩咐:“主上,等會兒你只管一言不發,我拍你左腿你就點頭,拍你右腿你就搖頭。”
趙武很納悶,但早晨美夢剛剛被別人打斷,又被師偃硬塞給一大堆問題,比如新來武士的授田問題,編錄問題,正有點昏頭漲腦,聽了齊策的話,他樂得偷懶,便拼命點頭同意。
不一會兒,東郭離領著一個矮胖子進來,那正是衛國執政孫林父。
孫林父見到趙武,連忙拱手,兩人一番春秋禮節過後,彼此坐了下來,齊策坐在趙武左膝,師偃坐在右膝,他們面前的桌案上擺著一副地圖,那地圖上,趙武昨天畫的一條蜿蜒的線條顯得很刺目,這條線起點趙城,蜿蜒透過甲氏抵達衛國。
孫林父眼角一跳,他笑著問:“我來的路上見到了韓厥子,我在國都聽說,韓厥子剛剛被解除了公族大夫的職務。”
韓厥免職了?
ps:求票,求收藏推薦,拜謝了!
第十九章 領主大人對生活的思考(上)
孫林父不姓孫,“孫”是公孫的變種,也是一種尊稱。
他剛才的問話不是挑釁,而是在探問韓厥是否升遷。
春秋時代,各國的王氏後裔被稱為“公族”。現任國君的孩子被稱為“公子”,國君的兄弟被稱為“公叔”,公叔的孩子則被稱為“公孫”。與國君的血緣關係遠了後,也有人想出種種變通方法,比如像孫林父這樣,去掉“公”字,簡稱“孫”。又比如一代兵聖孫武,原本姓田,這個姓是當時的齊國君姓,他應該被稱為“公孫武”,但為顯示與齊國君氏決裂,他改姓“孫”。
當然,也有人把“公叔”簡稱“叔”,或者將“公叔”改為“公輸”,比如“公輸班”。也有人寧死不願意更改,一直保持“公叔”這個姓氏到如今。
以上那群人被稱為“公族”與“宗族”。稱呼前頭帶“公”的人就是“公族”,否則就是宗族。他們都是王權的有力支持者,也是王權鬥爭的主要參與者。
晉國經過長達百年的王權鬥爭,後來的國君接受了這個教訓,於是規定“公子”都禁止居住在國內,必須去國外定居。只有當現任國君死後,由卿大夫決定迎立何者為國君,那人才被接回國內。但這一舉措,使得晉國沒有了公族。
於是,自感王權力量單薄的晉公室決定:讓那些沒有進入卿大夫行列的功臣之後成為“公族”,這些人都是卿大夫的接班人,他們有資格成為卿大夫,所以他們總是虎視眈眈的盯著現任卿大夫,唯恐不亂的挑剔著卿大夫的毛病,以便將現任卿大夫鬥下去,自己好佔據空出來的位置——這種心思正符合晉國國君的心思。
然而,這群公族畢竟是功臣之後,有的還是現任卿大夫的後代,所以卿大夫也不希望他們鬧的過分,而國君方面也不希望那群小叛逆過分激怒卿大夫,於是,歷任公族大夫就必須選擇一個國君與卿大夫都滿意,且威望足以壓制小搗蛋鬼的人物。韓厥就是這樣的人物。
韓厥侍奉四代國君,每次遇到現任國君去世,朝堂結構劇烈調整的時候,“老救火隊員”韓厥就被任命為“公族大夫”,等到朝堂格局穩定下來,國君想起了韓厥的功勞,就會將他解除公族大夫的職位,等到他上面的卿位空出來,韓厥將第一個順位升遷。
趙武想點頭,可齊策拍了他的右腿,趙武只得搖頭,只聽齊策解釋:“家主年幼,朝堂的事情不太清楚,韓伯昨日倒是來過,只是看了看家主的安排,吩咐了一點小事而已。”
孫林父微微撇嘴,又問:“我聽說魏氏、韓氏、範氏正在調遣人手,準備將這些人手贈送給趙氏……我還聽說,當日那幾家在新田城鬧的動靜那麼大,其中有一個驚天大秘密,是吧?”
齊策笑了,反問:“衛君還在新田吧?”
孫林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