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3 / 4)

小說:春秋小領主 作者:尋找山吹

之北是霍城——霍城原是先氏封地,先氏被滅後,收歸國君所有。霍城正處在兩山之間,出了霍城正對的峽口,就是戎人的疆界了……”

……看著這份圖譜,趙武弄明白了:趙城大約在臨汾盆地北端,北面緊挨著位於臨汾盆地最北端峽口的霍城,依次是佔據太原盆地的大戎、小戎、佔領析定盆地的“嗇咎如”、再往北,是佔據了大同盆地的樓煩、林胡。

趙城之南是“揚”——數百年前,周王的弟弟王子帶招引“揚、拒、泉、皋、伊、洛”的戎人同伐京師,攻入王城,焚其東門,導致西周滅亡,時代進入了東周——之後晉國再三努力,終於消滅了“揚”的戎人,隨後,揚這塊土地成為郤氏封地之一。

也就是說,趙城向北是國君的領地,不能觸碰;向南是三郤的領地,不敢招惹。

“南北方向沒有發展餘地了,只有東西方向了……這是什麼地方?”趙武指著西部一個城市問。

師修低聲回答:“這是蒲城,現在的國君,做公子的時候名叫‘州蒲’。”

“州蒲”這個名字說明了蒲城的歸屬。“州”是指國都以外的縣城。

晉國的公子沒有封地,但他們擁有某一個城市作為生活來源。現任國君叫“州蒲”,意味著現任國君做公子的時候,蒲城雖然不是他的封地,但蒲城所有的賦稅都歸他,他可以用來養家餬口。

師修繼續輕聲補充:“十年前的春天,現在的國君匯合齊侯、宋公、魯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於蒲,率領諸侯準備接見吳國國君,吳國君卻沒來,讓國君很丟面子。但國君將諸侯會盟的地方定在蒲城,可見他深愛這份領地。”

這就是說,向西面拓展,也沒希望了。

趙武把手指向東比劃,指點著“甲氏”這個地名又問:“這是誰的領地?”

ps:諸位老大,又逢週一,換榜了,新書出頭不易,還沒有收藏推薦的讀者,能幫忙收藏推薦一下嗎?拜謝了!

第十六章 軍國主義國家不好混啊(上)

齊策拍拍師修的肩膀,師修退讓開,齊策上前解釋:“這是一片沼澤,無主之地。原先由赤狄的甲氏部落佔據。20年前春,當時的副元帥、中軍佐士會伐狄,消滅了甲氏、留籲、鐸辰三個赤狄部落。

但晉軍並沒有佔據這片膏腴之地,反而事後撤軍,這是因為甲氏還是群山中的一片沼澤地,被稱之為漳澤,居住十分不易。”

趙武又俯身看了看那塊地圖,齊策雖然繪圖的本領拙劣,但山形走勢還算基本清楚,比如他把蒲城就繪在山中,顯示那是一片灌溉不易的高地小平原,而甲氏則處於群山圍繞的平地,趙武辨認了半時天,終於確認:那是山西五大盆地的最小盆地,長治盆地。

山西多山,雖然山中礦產豐富,但能種糧食的只有五塊盆地。現在的晉國只是佔據了其中最大的一塊盆地,其餘的小盆地都沒來得及開發——比如長治盆地。長治盆地上就有三國時代開發的糧倉“屯留”。到了戰國時代,那位西門豹治水,開發的就是長治盆地的漳澤。

目前的情況是,趙城缺少耕地,而長治盆地的耕地卻足夠養活趙城百姓。戰國時魏國開發長治盆地,因而稱雄一時(龐涓孫臏時期)。可惜的是,按照春秋禮法,沒有國君的命令,哪怕是廢棄之地,小領主趙武也不敢伸手。

趙武提起筆來,從趙城蜿蜒畫了一條線,穿過甲氏沼澤劃到了衛國,他默默的打量了一番,低聲說:“聽說齊地是天下絲綢中心,人稱‘冠帶衣履天下’,想到管仲的治理手段,我認為齊國一定繁華無比。我們的貨物一定能在那裡賣出好價錢。

所以,我們想要發展,必須找出一條通往齊國的路線——一定能找見,既然晉軍曾討伐過赤狄,既然晉軍抵達過甲氏,這說明:從趙城可以通往甲氏,從甲氏也應該能通衛國,從衛國自然能通往天下財貨中心:齊國。”

春秋時代的大山跟現代不一樣,在沒有指南針,武器只有青銅器的春秋,進入林木森森、野獸橫行、白天看不見太陽的古森林,其結果就如“老子騎牛入山”一樣,人間蒸發。所以,在這個時代,大山代表著一個詞:“天塹”。

趙武畫的路線繞山而行,其餘人對此並沒有表態,等趙武仔細琢磨山形時,師偃插嘴:“主上,現在最重要的不是掙錢,不是開墾,而是練兵——我們必須在每年開春之前,組建至少一個旅的武士,這才能安然度過明年的難關。”

趙武訝然:“我們不是有魏家贈送的一千武士了嗎,湊上我們本來有的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