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3 / 4)

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非能為之為工”意即非力強而致,“不能不為之為工”就是不得不然,自然而然。章學誠也比喻說:“文章如山之崖峭,水之波瀾,氣積勢盛,發於自然,必欲作致之,無是理矣。”《古文十弊》。王國維推崇元曲:“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為勝,而莫著於元曲。”《宋元戲曲史》。林語堂談蘇東坡創作之妙說:“蘇東坡此人,是不可預測的,他詩的開端習慣上總是出之以輕鬆自然,隨之用一兩個歷史的典故,再往後,誰也不知道,會有什麼出現,詩人自己更不知道。有時,他筆下寫出雖不相連貫的東西,卻構成了驚人的妙文。一首毫無用意的歌,記載剎那之間奇特的印象然後忽然一變為苛酷,為諷刺……他不愧為詩文大家。動起筆來,真是如行雲流水,‘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蘇東坡傳》上海書店1992年版第179頁。

對文貴自然這一點,葉燮(清)和林語堂都有生動的描述,值得一讀。葉氏是這樣說的:

天地之大文,風雲雨雷是也。風雲雨雷,變化不測,不可端倪,天地之至神也,即至文也。試以一端論:泰山之雲,起於膚寸,不崇朝而遍天下。吾堂居泰山之下者半載,熟悉雲之情狀:或起於膚寸,彌淪六合;或諸峰竟出,升頂即滅;或連陰數月;或食時即散;或黑如漆;或白如雪;或大如鵬翼;或亂如散鬊;或塊然垂天,後無繼者;或聯綿纖微,相續不絕;又忽而黑雲興,土人以法佔之,曰:“將雨”,竟不雨;又晴雲出,法佔者曰:“將晴”,乃竟雨。雲之態以萬計,無一同也。以至雲之色相,雲之性情,無一同也。雲或有時歸;或有時竟一去不歸;或有時全歸;或有時半歸,無一同也。此天地自然之文,至工也。若以法繩天地之文,則泰山之將出雲也,必先聚雲族而謀之曰:吾將出雲而為天地之文矣。先之以某雲,繼之以某雲;以某云為起,以某云為伏,以某云為照應,為波瀾;以某云為逆入,以某云為空翻,以某云為開,以某云為闔;以某云為掉尾。如是以出之,如是以歸之,一一使無爽,而天地之文成焉。無乃天地之勞於有泰山,泰山且勞於有是雲,而出雲且無日矣!《原詩》。

在這段話裡,葉氏以泰山出雲為喻,闡明瞭文貴自然之理,可以看出,他所描述的泰山出雲的情狀,正是對感情隨機變化的形象說明。所謂文貴自然,就是尊重感情的隨機變化,反對用條條框框限制,束縛感情的抒發。林語堂也這樣主張,也以自然界的奇觀為喻。其言曰:

3 藝貴自然(3)

文彩文理之為物,以奇變為貴,以得真為主,得真則奇變,奇變則文彩自生,猶如潭壑溪澗未嘗准以營造法尺,而極幽深峭拔之氣,遠勝於運糧河。文章豈可以做法示人哉!天有星象,天之文也;名山大川,地之文也;風吹雲變而錦霞生,霜降落葉而秋色變。夫以星球運轉,棋列錯布,豈為吾地上人之賞鑑,而天狗牛郎,皆於無意中得之。地層伸縮,翻山倒海,豈為吾五嶽之祭祀,而太華崑崙,澎湃而來,*仙童,聳然環立,供吾賞覽,亦天工之落筆成趣耳。以無以出岫之寒雲,遭嶺上狂風之叱吒,豈尚能為衣裳著想,留意世人顧盼,……推而至於一切自然生物,皆有其文,皆有其美。枯藤美於右軍帖,懸巖美於猛龍碑……昔人批點左國史漢,輒喋喋驚歎,以為文高不可及,非八股筆法所可衡量,豈知古人行文字無筆法,本無體裁,亦盡其性……其措辭取義,皆一片自然,渾渾噩噩,而奇文奧理亦皆於無意中得之。後世文人,作文章規範以自繭,筆法章法以自縛,仁義道統以自繩,是非譭譽以自戒,先斫喪其生命,桎梏其性靈……削足適履,得一條臭裹布……。《有不為齋文集·作文六訣序》。

這段描寫可謂淋漓盡致,把無意求工而自工之理說得很透徹。

書道,畫道也莫不如是,秦祖永說;“畫境當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乃為真筆墨,方能為山水傳神。”《歷代論畫名著彙編》第619頁。這是不言而喻的,不必多說了。

事實證明,古今中外一切經得住時間考驗的藝術作品無不符合真實自然這樣一條原則,這大概是沒人能夠否認的。《紅樓夢》是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他在小說一開頭就表示出一種心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所以我這一段故事也不願世人稱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悅檢讀,只願他們當那醉餘飽臥之時,或避世去愁之際,把此一玩……”這種態度倒可以使他的心理完全放鬆。《水滸傳》也是這樣寫出來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