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理學家井上圓了也談過這類現象,他稱之為預期意向,“預期意向者於吾心所預期以意迎之之謂,凡有此者,耳目之感覺,多少從之。而意向漸進其度,以來思想之專制(即思想全被這種預期意向所控制——引者注)。至於感覺全受思想之支配,則現種種之幻象妄覺。”他還舉過一個例項:

據一教士所說,有一婦人涉毒殺其嬰兒之嫌疑者,乃發棺於墓,將與醫師檢其屍體,監視之州官,感*之氣,不復能忍,倉皇去之。及開棺,棺中無人。且其後知此婦人並未產兒,亦無曾殺人之事。《妖怪學講義》第147—148頁。

所以會發生此種變態現象,詹姆士說是因為“當時我們的心靈裡充滿了這個物件的思想。只要和他有一點連屬的感覺,都有發放力”。《妖怪學講義》第二十章第54頁。而心靈裡充滿了某個物件的思想則是內驅力作用的結果,是人的生理—心理的深層需要的表現,對於藝術創作中出現的幻覺,也可以作如是觀。

格式塔派心理學家考夫卡(K�Koffka)則用“心理場”這個概念來解釋錯覺和幻覺。什麼是心理場呢,考夫卡講過一個例子:

某冬夜,大雪紛飛,寒風凜冽,平原一片盡被冰雪所蔽,途徑莫辨,一人飛騎而過,幸抵一旅舍,得避風雷之所。店主人出戶相迎,驚問曰:“君自何處來?”此人指向來處,店主人驚愕萬狀,告曰:“君其知已飛騎渡過康斯坦湖耶?”客聞言惶恐而斃。

這位客人把結了冰的康斯坦湖,錯誤地知覺(其中難免有幻覺成分)為一片白雪平原。這位客人的錯覺就是“心理場”,或稱“行為環境”,而康斯坦湖就是“地理環境”或“物理場”。“地理環境中的行為是實在的動作,而行為環境中的行為是活動者心裡所想的動作”。“行為的環境與地理的環境”“屬於兩個不同的宇宙”,“在這兩種環境中的行為也當屬於兩個不同的宇宙”。騎馬過康斯坦湖,“他的地理環境是一個大湖,他的行為環境是一片白雪的平原,在地理環境他的行為是騎馬過湖,然而在行為環境中他的行為是走過平地。或者照常人的說法,他心想他是在平地上賓士,他並沒有想到他是在薄冰上跑馬。”《格式心理學原理》第28、39頁。

用這個觀點看藝術創作,就可以說藝術家所寫的不是直接的現實生活,而是他的心理生活,不是“物理場”而是“心理場”,而心理場是主觀的,是“境由心造”的,這境就包括了錯覺和幻覺,藝術世界就是一個“心理場”,一個虛構世界,一個錯、幻覺系統,產生和決定這個系統的力量當然是本能、情緒、情感。考夫卡說行為環境中的“行為是趨向某種物件的動作”,趨向某種物件的力量來自本能、情緒、情感。那個騎馬過湖的人所以發生這種“心理場”,主要是由於冰雪掩蓋了湖面,但與他急於趕路以避風雪之苦的迫切願望也大有關係,因為感情不能區分自我與物理環境。不難想象,心理場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的,是任何人都會經歷到而當時並不意識到的心理現象。在藝術創作中更是經常出現。但在常人,心理場主要是由客觀條件引起,如那位騎馬過湖的旅客的心理場主要是由於地理環境的變形或改觀造成,可稱為常態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主要是錯覺。而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心理場則往往是主觀的情感因素所致,實質上是一種“情場”,可稱為變態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主要是幻覺。

前面談到虛靜致幻,這裡又談了熾情(或痴情)致幻。如果虛靜導致意識放鬆而致幻,那麼,熾情則是淹沒理智、癱瘓意識而致幻。兩者殊途同歸,各盡其妙。就是說,幻境是非自覺或不自知的,在“感情專制而當其熾時,諸思想全為感情之命令所左右,其悲時是非不能辨,其畏時進退不能處,而達其專制之極,不但一方生不覺而已。有一心全入於無意識之境遇者,故人憤怒而至其熱度最高,有不自覺其舉動”。《妖怪學講義》第186頁。在藝術創作中,如果承認錯覺、幻覺是普遍存在的,也就必須承認非自覺狀態,不但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1 “立身須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

依精神分析家的觀點看,人類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即有指向的或智力的思維和無指向的或橫向思維(autistic thinking)。有指向的思維是自覺的,它追求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在思維者的心裡;它是理智的,即它適應於現實並試圖影響現實,而且它能用語言溝通。橫向思維是潛意識的,非自覺的,它所追求的目的和試求解答的問題並不在意識之內;它不適應於現實,而為自己創造一個想象的幻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