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3 / 4)

小說:探秘紅樓36釵(完結) 作者:淘氣

才‘化齋’(相當於乞食),而寺廟一般都自己有專門的廚房。”

由此可見,惜春既然是託缽沿乞,可以猜想她不是在“有專門廚房”的寺廟長住,只能做遊方僧,四處流浪。

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有可能,惜春的出家另有隱情,是不合法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她是在抄家時逃出來的,沒有跟家人一起被關進獄神廟或別的地方,而是獨自出走,做了尼姑。

這樣,她就必須隱瞞身份,不能大大方方正正式式地出家;即使某廟住持或是出於報恩念舊,或是出於貪圖小利,冒險幫她出了家,也不敢讓她長期居留。因此她只能外出遊方,四處“掛單”。

然而“掛單”,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和尚》中關於“僧人的戶口檔案”也有諸多規定:

“自唐朝以後,建寺、度僧及度僧人數都要得到政府的批准……

“政府批准的‘官度’有兩種情況。一是每家寺院每年有一定的度僧名額,在這一限額內度僧算是合法的;二是皇帝在重大慶典及其他特殊情況下,恩賜某地區或某寺院可以度一定數量的人為僧,這稱為‘恩度’或‘賜度’。恩賜度僧的記載在唐宋時代極為普遍。凡是官度的僧尼都要有政府發放的證明檔案,這就是度牒。

“度牒的發放從唐宋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初年……除了度牒,政府還有對僧人進行管理的僧籍制度。僧籍由祠部管理,每隔幾年就要清查重造一次。僧籍的內容包括僧人的法名、俗姓、籍貫、所習經業、所在寺名、寺中定額的僧人人數等項。如果僧人身死或還俗,當天就要報送祠部,登出僧籍。

“後來,明代對僧籍的管理更加嚴格。不但天下寺院要上報僧籍,而且在全國範圍內編造‘周知錄’。也就是由京師的僧錄司將天下僧寺尼庵及所有的僧人一一輯錄。在每位僧人的僧名之下,記錄著他的年齡、姓名、出家的時間及度牒的字號。這本‘周知錄’編成之後,頒發給所有的寺院。這樣,凡有遊方僧人前來寺院‘掛單’,寺院就要查問這位僧人來自哪座寺廟,叫什麼,多齡多大等,然後根據‘周知錄’核實。如果冊子裡沒有這位僧人的名字,或者其他方面不符合,就認為是欺詐行為,可以把他緝拿,送到官府去。”

上述可見,出家的名額相當嚴格,縱使惜春到處遊方掛單,也必須有“度牒”,但是她的“度牒”從何而來呢?可以肯定不是正常頒發的,只能是偽造,或者冒認。比如《水滸傳》裡,武松就冒認了一個僧人的度牒做護身符。

可能某廟中有個尼姑死了,或是還俗了,住持沒有及時向官府報告,“登出僧籍”,而是將度牒給了惜春,但又不敢長期收留她,只是讓她有了一個遊方的身份,得以苟活逃生。

這個幫助她的人,可能是隨意的一個僧尼,也可能是前八十回中出現過的人。而最有可能的人,就是妙玉。

當初妙玉來京,原是衝著“因聽見長安都中有觀音遺蹟並貝葉遺文”的,這和惜春判曲中的“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何其相像?

可以試想一下,倘若在抄家時,惜春因年紀小而懼禍逃走,但又逃脫不出,妙玉仗義相救,把自己的度牒給了她,讓她冒充尼姑逃出賈府,躲過了入獄厄運,而妙玉自己卻因為失去了身份,而被官府變賣為娼。但惜春也因名不正言不順,雖然出了家,卻沒有安身廟宇,只能四處掛單,託缽乞食。

可嘆世上到底沒有淨土,無論妙玉也好,惜春也好,終究都是“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啊!

九、凡鳥偏從末世來——王熙鳳

1.王熙鳳不是個好領導

王熙鳳不是個好領導。為什麼?

不不,並不是因為她待下嚴苛、重利盤剝,而是她不懂得交際之道。

或許你會覺得我故作驚人語,明明王熙鳳是最擅長應酬的,八面玲瓏、長袖善舞,說的就是她這種人。她對頂頭上司賈母承色說笑,對公司的風頭人物賈寶玉體貼備至,對各中層領導大嫂子小姑子謙和有禮,還能說人緣不好嗎?

不,並不夠好。王熙鳳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周到,她機關算盡,卻忽略了管理結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董事會名譽成員:邢夫人、王夫人、尤氏等人。

儘管邢夫人無權、王夫人無能,但她們畢竟是賈府長輩,其身份在賈母之下,鳳姐兒乃至眾姑娘之上,如果鳳姐兒是中層領導、執行長,那麼邢、王二夫人便是公司高層,縱使不參與具體管理,卻也擁有議事權與投票權的。

第28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