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一天會來進攻他們的,而党項軍隊的力量大大損耗了,已經撐不起一場持久戰了,與其到那個時候坐以待斃,還不如主動出擊,主動出擊還有一線生機,坐以待斃就是必死無疑。
可是現在他們主動出擊也失敗了,宋將岳飛實在是太強悍了,四萬軍隊居然不夠他一口吃的,根據仁多保忠帶來的情報,宋軍十萬已經進入西夏國境,開始進攻,他從蘆水敗退回來的時候,宋軍還沒有開始進軍,現在想必已經開始進軍了,是戰是和,需要朝廷快些決斷。
党項族大臣為了自己的利益強烈要求講和,並且把主戰的漢人臣子還有仁多保忠這個敗軍之將送給宋軍,作為求和的籌碼,哪怕是削去帝號向宋稱臣也不是不能接受的,躺在病床上的李乾順已經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了,他們還認為曹氏主政是大夏戰鬥失敗的原因,他們要求曹氏交出政權,還政於皇帝,他們會上書皇帝設立輔政大臣,執掌國政。
漢族臣子為了自己的利益則強烈要求曹氏繼續戰鬥下去,他們明裡暗裡的提醒曹氏,你也是漢人,你的祖父也是宋的叛臣,到時候一旦國滅,你覺得宋會不會追究你的責任?反正我們覺得會,党項人只要投降就好,宋不太可能會殺掉他們,安撫的可能性極大,但是你就不一樣了,我們也不一樣了,我們是宋的叛臣,我們都會很慘!
咱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一定要牢牢把持著政權和軍權,絕對不能鬆口,更要加強對皇帝李乾順的控制,使之無法成為党項臣子的臂助,我們就可以死死的綁住党項人,綁住西夏政府,哪怕是戰敗了,我們也可以拉著他們一起陪葬,他們現在想犧牲掉我們換取和平,我們能接受嗎?
說到底,我們還是漢人啊!(未完待續。)
三百七十三 目標,光復長城西段(三)
這一句話說的曹氏非常動心,原本她只是一個不想參與政治的女子,性格安靜,沒有那麼多想法,但是執掌了權力之後,她慢慢的發生變化,開始認為權力是個好東西,開始追求權力,大量的納入自己的孃家人擔任大臣和將軍,西夏的最高權力已經被曹氏一族所獲取,就等於西夏政府已經被漢人主導,宋軍不是在和党項人作戰,而是在和漢人曹氏一族作戰。
這就不是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征戰,而是本國之內的軍閥割據統一戰爭!
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西夏政權是党項族建立起來的異族政權,卻在吸收了大量漢人叛逆之後,到如今,主要政權和軍權都被漢人把持,宋夏之戰的性質從民族戰爭變成了內部矛盾,從征服之戰變為了平叛之戰……
這大概是李元昊到死都想象不到的事情吧?
說來也有意思,比起遼人耶律氏一族,党項李氏一族更加不注重民族大防,從夏崇宗李乾順時代開始,她的母親梁氏就開始主張大權,屢次發動對宋戰爭,宋英宗哲宗時代的宋夏戰爭不是党項人主導的,恰恰是降夏漢人主導的,梁氏長期執掌政權,最後逼的李乾順不得不親手滅掉了梁氏一族。
不過他娶的妻子還是有漢人,原皇后耶律南仙是遼國皇族,在遼國滅亡時與太子李仁愛接連病死絕食而死,李乾順只能立幼子李仁孝為皇太子,而李仁孝的母親就是曹氏。
恰恰李乾順在這個時候病重臥床,大權被曹氏一族取得。曹氏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女子,最初被託付權力的時候。抱著小兒子李仁孝上朝時常常被朝臣欺負的哭泣流淚,後來想方設法的引入曹氏族人為其臂助。逐漸掌握實權,貶斥那些反對她的党項大臣,聯合那些漢人外臣,透過科舉等諸多手段,逐漸控制了党項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
到現在,西夏政府的各地文官基本上都是漢人,就連武將裡面也充斥著大量漢人軍官,漢人開始佔據了人數上的優勢,所以有党項族大臣嘆息。不知道現在的大夏是党項人的大夏還是漢人的大夏。
毋庸置疑的是,漢人已經掌握了西夏政府的最高權力,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即使曹氏用人失敗,曹氏還是掌握著大權,她有理由,畢竟主帥仁多保忠是党項人,党項大臣提出獻人求和的時候,也是不得不把仁多保忠這個老傢伙給算進去。
曹氏不願意。仁多保忠看到自己已經被党項人拋棄了,更加驚懼,他已經很老了,不想死在刀劍之下。那麼唯一的救星就是攝政的曹氏,曹氏就在此時開口:“不可!宋人狡詐,說不定正好是以這樣的方式脅迫我們投降。他們剛剛和女真人打過仗,哪裡有那麼多的兵力和糧草和我們打仗?這就是虛張聲勢!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宋軍必退,我們就有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