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部分(3 / 4)

哪裡,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周赫煊笑呵呵的收下。

周玉書是典型的農村婦女,當了省主席夫人也不知道打扮,一身廉價的藍布衫,腦後盤起農婦特有的“大粑粑”髮髻,滿手老繭,想必平時經常幹雜活。

當然,誰也不能因此看輕她,周玉書可非唯唯諾諾的村婦,她還是一頭厲害的母老虎。關鍵時候,周玉書能夠帶著傭人,手持擀麵杖把不守規矩的傢伙打得滿臉開花,其中包括劉湘本人。

劉湘也曾尋花問柳,結果惹不起家中母老虎,漸漸變成了“耙耳朵”(妻管嚴),連悄悄養外室都不敢。

周玉書很健談,開口就跟周赫煊套近乎:“周先生,一筆寫不出兩個周字。你姓周,我也姓周,五百年前我們還是一家人呢。”

劉湘趁機說道:“那你們乾脆姐弟相稱嘛。”

“我倒是想,就怕周先生文化人,看不起我這個農村出來的。”周玉書趕話道。

夫妻倆一唱一和,把話都堵死了,周赫煊只好笑道:“大姐,你莫要啷個說,啥子農村不農村嘛。”

周玉書驚訝道:“么弟(小弟)的四川話說得好喲。”

三人聊了半天家常,周玉書主動離開,找張樂怡閒談去了。

等會客室只剩下兩人,劉湘才進入正題:“老弟,都說你是政治問題專家,你來分析一下國共兩黨的局勢嘛。”

劉湘對西安事變極為關心,僅在1月份,就前後三次通電,希望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後續問題,並在月底電請常凱申回南京主持大局。

周赫煊說:“國共合作是大勢所趨,短時間內沒有不改變。”

劉湘笑道:“既然國共合作不可改變,那川軍和西北軍、東北軍,都成了蔣某人的眼中釘了,他總要找個人下手嘛。”

“可以這麼說。”周赫煊點頭道。

劉湘又問:“你覺得我該如何應對?”

周赫煊直言不諱道:“四川的問題不在外,而在內,經濟民生搞不起來,軍隊也別想發展,歸附中央是遲早的事情。”

這話說到劉湘的心坎裡,他點頭道:“半個月前,何應欽來了一次成都,跟我商談川軍的改編問題。周老弟,你覺得川軍該不該整編?”

周赫煊說:“川軍每年4000多萬軍費,佔到全國總軍費的九分之一,老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不管中央政府是否要求整編,我都覺得川軍應該裁軍,實行精兵簡政。四川早就統一了,養那麼多軍隊打誰?而且現代軍隊不似古代,不是人多就有用。”

“倒也是。”劉湘點頭說。

周赫煊笑道:“我知道甫公有苦衷,裁軍問題牽扯太大。但現在正是好機會啊,不如答應中央的整軍要求,換來中央對四川的賑災。整軍期間,把那些不聽話的兵頭子都摁下去,藉著中央大義沒人敢反對。這樣一來,既交好了中央政府,又穩定了川軍內部,何樂而不為?”

“這個主意不錯,我再考慮一下。”劉湘笑得有點奸。

答應中央政府整軍,意味著川軍國家化,人事、指揮、經理等權都要收歸中央。但凡事都可操作,川軍越早答應整軍計劃,常凱申就越會給好處,因為可以給西北軍、東北軍做榜樣。

到那個時候,不但中央加強了對川軍的控制,劉湘也會加強對川軍的控制。比如範哈兒,劉湘一直看此人不順眼,整軍的時候明升暗降,直接把範哈兒擼成了光桿司令。範哈兒對此喊不敢反抗,因為劉湘有中央大義在手,反對整軍就是反對中央政府。

最重要的一點,劉湘快撐不下去了。川軍每年4000多萬的軍費實在太龐大,再遇到百年難有的大旱災,若不盡快整軍裁撤,到了下半年必然發不出軍餉。

似乎老天都在保佑中國,四川大旱雖然帶來無盡苦難,卻加快了川軍的國家化速度。再配合西安事變,西北軍、東北軍和紅軍都在抗戰初期,快速完成中央整軍計劃。

這對抗戰是非常有利的,至少在名義上和編制上,常凱申統一了中**隊,否則各種五花八門的番號打起來更頭疼。

798【副使】

周公館熱鬧非凡,劉湘前腳剛走,何應欽第二天就來拜訪。

自從西安事變之後,何應欽算是軍界第一紅人了,至少在表面上只這樣的。實際上,他在事變期間,擔任的是“土木堡”于謙的角色,讓老蔣和宋美齡非常不高興。

當初老蔣被扣,宋美齡嚇得要死,寫信命令何應欽立即停戰。何應欽卻代行老蔣的總司令職務,一邊讓軍隊向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