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父兄就日夜懸心忍不住紅了眼圈。
在場的不是隻有她家的親人在戰場,也有不少武將家的孩子和楊嵐境況是差不多的,因此是一力支援此事的。
武國候家的嫡女蔡文玉,當即搶白道:“我們不過是舍粥罷了,又不是幹天怒人怨的事,怎麼不能幹,你們不干我幹,我爹爹也在戰場未歸呢!我娘日日在佛堂祈福,你們何嘗明白我們武將家眷心裡的這份煎熬呢!”說著也忍不住掉下淚來。
說到底武將家眷跑寺廟總比文官家的要勤快很多。此情此景得到了不少善良女孩子們的支援,紛紛表示願意出錢出力跟著一起幹了。
楊嵐拿帕子擦擦眼角,繼續和她們商量著該怎麼辦才能更周全些,要設幾個粥棚,設幾個藥湯點,都設在哪裡比較好,大家各自出謀劃策,積極踴躍的獻計,場面好是熱鬧,把楚樂怡冷落在一邊了。
樂安也想跟著一起幹,但是她是公主,母親卻沒什麼錢,拿不出那麼多不說,也未必有時間能出得來,而且她京城沒有外家,沒人幫著吆喝,不禁有些黯然,很不是滋味。
商議過後,楊嵐將具體的事項寫了一份單子,讓女孩子們抄寫下來,按照說定的地點,從明日開始舍粥,每天派下人來回報具體情況,再看看是否需要變動。
糧食就從各家的莊子上出,一定不能是陳米,要求筷子立住不倒等等,藥湯點要有做館大夫在場為好等諸如此類事情一一細細交代。
宴會後大家各自回去準備,原先說好的去西郊馬場也因此去不成了,這把楚樂怡氣了個倒仰,計劃好的事情莫名其妙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