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代表,《太公兵法》是依託文武陰謀取天下的故事,有點像老農民聽說書,把《三國演義》當陰謀詭計的教材,是更通俗也更神秘的兵法。它們是先秦兵書的三大經典,同時,也代表了早期兵書的三大型別。兵書的經典化,這三本書是核心。
魏國的兵法,《吳起》屬謀略類,與《孫子兵法》齊名,《尉繚》講制度,則和《司馬法》類似,只有兩個型別。
陰謀類的兵書,是齊、燕的特產。
先秦兵書,主要是這三個型別。
四:兵書四種(西漢)
還有一個知識,大家應該有,是“兵書四種”。“兵書四種”就是“四”。
上面,我們講先秦兵書,有很多種。這些兵書往下傳,秦代的情況不清楚。但西漢的情況,我們知道一點。
第一講《孫子》是一部什麼樣的書(5)
西漢時期,官方對兵書有三次整理(《漢志·兵書略》)。
第一次,是漢初張良、韓信的整理。據說,一共有182種書,最後選了一下,留下35種。
張良是韓國貴族,熱血青年,博浪一擊,天下震動,是個全國通緝的要犯。他跟劉邦起事,當畫策臣,經常在劉邦身邊,躲在中軍大帳裡,拿幾根算籌(急了也用筷子)為劉邦擘劃,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類似諸葛亮,是個軍師謀士型,專為劉邦出大主意的人。
韓信,淮陰人,出身卑賤,是親自在前方帶兵打仗,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百戰百勝的布衣將軍。
李靖說,上面提到的三大經典,正是二人所學,張良是學《太公兵法》,韓信是學《孫子兵法》和《司馬法》(《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捲上)。
張良學《太公兵法》,據說是由一位號稱黃石公的白鬍子老頭秘密傳授。陰謀詭計,還是老頭子會講。《太公兵法》是《太公》三書的一部分。《太公》三書,一種叫《謀》,一種叫《言》,一種叫《兵》,《太公兵法》就是其中的《兵》(司馬遷是叫《太公兵法》,見《史記·留侯世家》)。《太公》三書是陰謀大全,治國用兵,馬上馬下,全都涉及。他在劉邦身邊當畫策臣,這種兵書最有用。
韓信學《孫子兵法》和《司馬法》,和他的身份也很合適。他讀《孫子兵法》,是用來帶兵打仗。我們讀《史記》,不難發現,他對此書很熟悉。《司馬法》,講制度,對他也很有用。漢初的制度建設,靠四個人,“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史記·太史公自序》),軍法是由韓信定。他讀《司馬法》,和制定軍法有很大關係。漢《軍法》,還有佚文保留,有些內容,如軍制,不是講漢代制度,而是講先秦制度,就是抄《司馬法》。司馬遷所謂“申軍法”的“申”,含有承繼沿用之義。
總之,他們看重的還是三大經典。漢代影響最大的,其實就是這三種書,特別是《孫子兵法》和《太公兵法》。
第二次,是漢武帝時楊僕的整理。整理的起因,是呂后當政時,國家收藏的兵書,被呂家的人偷走,殘缺不全。漢武帝即位後,命軍政楊僕查一查,斂一斂,看看還剩多少,該補什麼。楊僕整理後,寫了一本目錄,叫《兵錄》。此書已經亡佚,書中到底有多少種,班固沒有講,只說“猶未能備”。
楊僕,《兵書略》說他的職務是軍政。軍政,即軍正,是古代軍中負責執法的官員。此人即《史記·酷吏列傳》中的楊僕。漢代的酷吏是法家的嫡脈。楊僕,宜陽人,買千夫爵為吏,當過御史,當過主爵都尉。漢武帝徵南越、東越,拜樓船將軍,有功,封將梁侯(《史記》的《南越列傳》、《東越列傳》);徵朝鮮,和左將軍荀彘爭功,被荀彘綁起來。他們回國後,都被查辦,荀彘棄市,他也是死罪,花錢贖身,免為庶人(《史記·朝鮮列傳》)。楊僕什麼時候當軍政,《史》、《漢》二書都沒講,估計是在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武帝徵南越之前。
第三次,是漢成帝時任宏的整理。這次整理,是由光祿大夫劉向負責,他把古書分成六類:六藝、諸子、詩賦,他自己校;兵書、數術、方技,找專家整理。兵書,找的是步兵校尉任宏。步兵校尉,是北軍八校尉之一,負責戍衛京師,把守上林苑門。《漢書·哀帝紀》說綏和元年(前8年)任宏還升官當了執金吾,相當衛戍部隊的總司令。這次整理的結果,寫進劉向《別錄》和劉歆《七略》,我們已經看不到。我們能夠看到的,是《漢志·兵書略》。《漢志·兵書略》著錄的兵書有56種,原來有66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