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成自然,這讓中國人“勝”不起。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歷史就注錄了失敗的一頁,四十年屢戰屢敗,以致戰場之外,中國人完全消融了求勝的靈魂。
“中法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可能連這次中外較量造成的東南亞政治格局,也久已在重新洗牌中陣勢大變,但是“歷史教訓”的老賬,一直未曾被認真理清。這就潛伏著一種重犯歷史錯誤的可能。
試問,還有比“不敗求敗”更愚蠢的嗎?
還有比“可勝不勝”更孱弱的嗎?
本篇意旨,並不固戀於鎮南關、諒山的勝利。作者的關注點,似乎仍然脫離不了一個民族、一代生民所潛具的自強自救、求勝致勝的人性元素是否還存在著。
一、張佩綸與“不抵抗主義”
“中法戰爭”中的“馬尾之戰”乃中方大敗局。眾口一詞,鹹曰張佩綸為戰敗責任人,故張氏已負百年之譴。
也有為張佩綸辯護者,如王輳г恕⒘晝1病K�僑銜�諑砦倉�壑校�排迓凇凹�脅蛔擼��笪耙臁保�翟謔歉瞿訓玫娜瞬擰U槳芏嶂擺厥��晌皆┩鰲"儆捎謖秸�じ閡著校��秸�筆氯斯��雅校��約幢閽諡蟹�諮暾秸�⒅腥佔孜繒秸�戰崾�氖焙潁�宄�看蠓蛞丫��盡罷媸欠恰蹦衙髁恕�
其實,就“大是非”而論,張佩綸在馬尾之戰中的錯誤或罪責還是易於說清的。
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又字繩庵、繩叔、繩齋,號蕢齋,直隸豐潤人,故清人筆記中多稱其為“張豐潤”。他出生在官宦之家,父親曾做過安徽按察使,太平天國之亂中卒於職。佩綸同治九年(1870)中舉,次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元年(1875)以大考擢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其時,外侮亟累,國步維艱,佩綸屢上疏,言經國大政。如請敕新疆、東三省、臺灣嚴於戒備,以杜日、俄之窺伺,如請建南北海防、設水師四鎮以防法人圖我等,皆不乏憂國之憂、洞事之明。而對於庸官俗吏,佩綸亦敢指斥糾彈,不避權要。故在以李鴻藻為精神領袖的“清流”一派中,張佩綸可謂佼佼者。或許因為他彈劾貪佞,淘汰衰庸,多合輿情,所以與陳寶琛、寶廷、鄧承修,也有說與陳寶琛、張之洞、黃體芳等的,被時人譽為“翰林四諫”。②
光緒八年(1882),張佩綸被擢為左副都御史(正三品)晉侍講學士。光緒九年(1883),在總理各國衙門行走。十年(1884),中法間戰爭將起,“清流”諸君子為慈禧太后重用,分遣於抗敵前線,陳寶琛以侍講學士為南洋會辦,吳大澂以通政使為北洋會辦,張佩綸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這“會辦”,即軍事欽差大臣。
文人統軍,談何容易?老佛爺的“信任”,大有“試活”之意。空言易託,實事難為,爾等既然嚴以論政,苛以責人,娭家這次倒要看看爾等的本領!張佩綸等人得了美差,放炮出京,並未預料到極度的風光之後,往往會有極度的失落。三位“會辦”,惟吳大澂無恙。陳寶琛因薦人不當,後降五級使用;張佩綸則因馬尾戰敗而褫職充軍。事後,謔者撰聯曰:“八表經營,也不過山西禁菸,廣東開賭;三洋會辦,請先看侯官降級,豐潤充軍。”③蓋上聯嘲張之洞,下聯嘲陳寶琛、張佩綸。惟陳氏非“侯官”人,乃“閩縣”人也。此為閒話,無庸細述。
張佩綸等人在光緒十年四月十四日(5月8日)領“會辦”之職。在京準備四十多天後,張佩綸、吳大澂、張之洞三人即聯袂出京,行至天津,拜會李鴻章。應李氏邀,視察北洋海軍的海上打靶。閏五月初一(6月23日),李氏率艦隊護送三“會辦”至海防要塞旅順口,巡察炮臺與船塢。翌日,乘艦轉赴煙臺,檢閱北洋六“鎮”艦艇;又於威海觀看魚雷施放。閏五月初四(6月26日),張佩綸與張之洞登上福建方面前來迎接的“揚威”號軍艦,出威海南下上海。送別了張之洞,張佩綸於閏五月十一日(7月3日)抵達福建閩江口,並於當日,逆閩江八十公里水路直至馬尾港。次日,進福州省城拜會福州將軍穆圖善、總督何璟、巡撫張兆棟,共商閩省防務。畏於“會辦”的欽差使命,福建的這幾位軍政大員均異口同聲推張佩綸主持閩省防務大局。
這不是圈套,勝似圈套。張佩綸年輕氣盛,不知深淺,竟欣然當起了龍頭老大。合議分工,穆圖善駐閩江口,何、張二督巡駐省城,張佩綸與船政大臣何如璋駐馬尾港及船廠。如果從“分工”這一天(閏五月十二日、即7月4日)算起,至七月初三(8月23日)船廠被毀、艦隊被滅為止,張佩綸堅守海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