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行動便是艾森豪威爾準備同麥卡錫“攤牌”的標誌。
中東是世界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地區,二戰前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但戰後隨著大英帝國的衰落,中近東出現了真空。美蘇都希望在這一地區建立立腳點。這就引發了四七年的土耳其危機、希臘危機,中近東從此成為美蘇爭奪的焦點。在杜魯門時期,美國雖然重視中東,但是並未能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美國曾試圖會同英國和法國,以及拉阿拉伯國家建立中東防禦區,但是遭到以埃及為代表的阿拉伯民族國家的反對。到艾森豪威爾政府,杜勒斯下了功夫要建立中東同盟體系。
最能接受美國建議的是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土耳其是出於對北方蘇聯的恐懼,這種恐懼是歷史悠久的。而巴基斯坦對蘇聯倒無所謂,主要是想利用冷戰,對付印度。而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援助協定僅規定了武器援助,並沒有義務。
一九五三年起,美國分別同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國先後締結雙邊軍事協定,並策劃土伊簽訂《巴格達條約》,目的在於分裂阿拉伯國家聯盟、鎮壓中東地區民族解放運動、對付“**擴張”。
杜勒斯本想填補真空,防止蘇聯插手,結果是把形勢弄得更復雜。這個《巴格達條約》雖然只拉攏到阿拉伯世界的伊拉克參加,美國仍全力以赴地要使這出戏繼續唱下去。
美國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冒犯反對這一條約組織的以色列;維持與阿拉伯國家(特別是埃及)之間的脆弱關係;在條約之外起締約國不能起的作用。美國統治集團煞費苦心,想要在中東拼湊一道“遏制”蘇聯的“屏障”;同時,想透過這個條約組織加強對中近東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