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政府是越描越黑,人們的懷疑是越來越大。
嗯,嗯,沒錯,仔細梳理一下,印度在核研究領域的舉動實在是太可疑了。一九五五年,經過一年多的談判,加拿大同意向印度提供一個動力研究堆——40 mw 的加拿大…印度反應堆。雖然一開始反應堆是以和平用途進行交易的(至少在重水的合同中明確規定了),但整個交易發生在任何國際政策對這種行為約束之前,並沒有受到任何的監察。
事實上,印度十分謹慎地讓這個反應堆避開了所有有效規定。印度拒絕從加拿大進口核燃料,啟動了一個進行本土天然鈾生產的計劃,以確保對鈽生產的絕對控制。如果是研究目的,這樣的反應堆顯然就太大了。它能夠在一年內生產出製造一到兩枚核彈所需要的鈽。印度原來就是想利用反應堆來獲取核武器所用的材料啊!
還有,特朗貝原子能軍事機構的負責人巴巴博士在中國原子彈試爆成功後立刻在廣播中發表了一個著名的演說,稱:“擁有足夠多核武器的國家就具備了嚇阻更強大國家的能力。”就是這個巴巴一直在前臺和幕後不斷努力,而印度政府卻默許了他的核言論。
還有,還有,一九六八年,印度投票反對了《核不擴散條約》,他們的談判代表特里維迪提出了只要每個國家都遵守核不擴散並進行核裁軍,那麼印度也會。只要現有核國家拒絕進行核裁軍,那麼它們就會讓其它國家在必要的時候別無選擇地發展核武器。交換條件顯而易見——印度只有在現有核國家進行核裁軍後才會停止核計劃。這不正顯示出了印度的核外交政策嗎?
現在已經不是六十年代的寬鬆時期,國際社會已經開始關注核不擴散,限制核武器擴散到任何其它國家,印度被披露的核武計劃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擔憂。訊息披露的第三天,加拿大便中斷了對印度的核援助,終止了拉賈斯坦ii反應堆和哥達重水工廠的援建計劃。美國也對印度實行了禁運,並表示將密切注意印度的核研究,並要求印政府公開其核研究計劃,並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開放其研究機構和反應堆。對於蘇聯來說,這是一個絕好的下臺階,他們一方面義正言辭地澄清有關印度核武計劃是蘇聯在幫助的猜測和謠言,一方面暫時停止了對印度的軍援,並假惺惺地向印度表示,由於核武計劃的影響,蘇聯承受著極大的國際壓力。
那麼,這條令印度政府狼狽不堪的訊息是真是假呢?對於始作俑者黃曆來說,這一點都不重要。印度政府處心積慮要發展核武是肯定的,偷偷地揹著國際社會搞小動作也是肯定的。這就造成了印度政府陷入了承認和否認的兩難境地。承認吧,無疑使其成為眾矢之的,將面臨國際制裁;否認吧,就得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和監督,無疑為其發展核武套上了枷鎖。
!#
《》
第三百八十四章 印度核計劃
【網 】。 《%%》 第三百八十四章 印度核計劃
前車之鑑不遠,中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敢和蘇聯叫板,而這離不開蘇聯的援助。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沒有永久的朋友,印度現在和蘇聯走得很近,也是基於自身的利益,焉知以後不會和蘇聯因為利益而翻臉。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核計劃必然要刺激巴基斯坦,引起南亞新一輪的軍備競賽,而印度和巴基斯坦離蘇聯都太近了。
印度真實的核計劃到底是什麼樣呢,已經發展到了何種程度呢?實際上連黃曆也不知道,所謂的印度核武計劃不過是他基於後世的結果,加上情報部門的偵察,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證據下給予印度適時的政治打擊。而印度的核武計劃其實才剛剛開頭,在偷偷摸摸的情況下發展很緩慢,很多關鍵性的技術問題不敢請求外國的幫助,只能自己死摳。
一直以來,印度都在追求和自身領土面積和歷史文明古國身份相匹配的國際地位。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這個世界最具影響力、最具權威機構的成員也就一直是印度一個強烈的願求。
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九四五年安理會組建之時印度還不是一個**的國家(此後其成員沒有改變)。印度將加入的唯一希望寄託在丘吉爾政府上。不過後者強烈反對印度的加入。更讓印度感到不可理解的是與自己面積、人口和經濟發展狀況相似的中國卻順利地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安理會組建之時,世界上還沒有核武器。不過隨後這些成員國都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而有核的北京新中國政府取代無核的臺灣早晚是大勢所趨,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是核俱樂部成員的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