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各國因為這次石油危機,普遍強烈感到了石油對各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性。在美國倡議下,十三個國家聚集於華盛頓,召開石油消費國會議,決定成立能源協調小組。後來成立國際能源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或稱戰略石油儲備;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當然,這些舉動都屬於事後諸葛亮,想在短期內取得效果是不太可能的。
而南洋聯邦不僅在石油期貨上獲利豐厚,更在危機中看到了難得的機遇,組織了多國建築大軍,大舉進入中東產油國。
石油漲價了,隨著石油美元滾滾而來,中東產油國將以令人難以置信的資金投入和超過尋常的建設規模,開始全方位的經濟大開發。現代工業、沙漠農業、現代化城市、高等級公路等等,這塊大肥肉被南洋聯邦及其合作伙伴搶先吃到了嘴裡。在沙烏地阿拉伯,單是電力專案,南洋聯邦電力總公司就獲得了十餘年的價值超過百億美元的大訂單。
在危機中前進,在危機中超越,南洋聯邦的發展勢頭已經不可阻擋。本章節由網書友釋出
第三百零四章 超越的條件
【網 】。 第三百零四章 超越的條件
中東因為石油而富,南洋聯邦因為黃曆而強,在石油危機中繼續展現發展的南洋聯邦引起了世界的矚目,深入研究之後,又使黃曆的形象更加清晰。
三十多年的發展之路,在基礎不如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條件下,按照現在的增長率計算,到一九七八年,南洋聯邦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將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此時,西方國家和日本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陷入了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不同於以往,呈現出以滯脹即生產停滯或緩慢發展和通貨膨脹現象的特徵。一般來
出現經濟危機時市場需求減少,消費低迷,導致物價指數下降,cpi降低,而高速通貨膨脹的現象是不會出現的,除非某些特殊因素,比如戰爭、濫發貨幣等。
滯脹經濟危機現象引起世界各地經濟學家和史學家的討論和爭執,經濟學界和史學界迄今眾說紛紜,試圖解釋和解決脹漲危機現象,“正如沒有一個認真負責的醫生現在能夠告訴你根治癌症的辦
對停滯膨脹這個現代病
經濟專家們現在也沒有能夠就一種令人滿意的醫治辦法達成一致意見。提出的對策都有很大的爭
而且許多對策產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還要糟糕”。
危機年代裡碰上高通脹的問題,情況就變得尤其惡劣,百業蕭條,原料價格上升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業舉步維艱面臨停工半停工破產倒閉的危險,失業率大幅上升,工作沒有保障,工資會福利會縮水減少,而且手中的錢因通脹而變得不值錢。捂緊錢袋子不敢消費,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銷外,其他的消費市場必定萎靡,進一步加劇了蕭條。
在亞洲,這場經濟危機主要發生在日本,南洋聯邦由於有亞共體國家的市場,情況雖然並不嚴重,但也做出了相對的反應。一方面以抑制通脹為主要目標,緊縮貨幣供應;一方面配合全面減稅的方法來刺激商業投資;另一方面加大投資,包括在科研開發和軍事擴充上的巨大投入,以促進經濟發展。
同時,南洋聯邦政府鼓勵企業減量經營,抑制企業規模的擴大,同時加強技術改造與裝置更新。生產能力數量擴大的投資佔裝置投資的比重連年下降,經過技術改造,南洋聯邦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這樣,南洋聯邦既有效地抑制了生產過剩,同時又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順利地渡過這次世界經濟危機。
當然,在實行這些經濟政策並收到成效之前,世界各經濟學派都對此表示懷疑,甚至嘲笑這是“巫毒經濟”、“涓滴效應”……但南洋聯邦的經濟在七五年六月開始急劇衰退,並在十月份降到谷底後便開始回升,並於七六年年初開始了戲劇性的復甦。
當然,一些批評家卻認為,南洋聯邦實行的政策屬於古典的凱恩斯經濟學,並認為他們的經濟成長並非減稅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投資和支出的結果。
不管別人怎麼說,南洋聯邦確實在經濟危機中迅速恢復過來,並透過增大投資和支出的辦法進一步推進和普及了全民福利和教育設施,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日趨完善。
1973年經濟危機看似是由石油危機引發的,但是根本原因是支付力過剩所引發的通脹危機。由於布氏休系是以美元主導的貨幣體系,讓美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