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有很多人置疑的情況下。當然,黃曆並不是特別有意地表示對赫魯曉夫改革的支援,而是他在南洋聯邦一直提倡的要“與時俱進”、要“勇於創新”、要“積極進取”、要“拋棄保守”的理念,變相地為赫魯曉夫的改革敲響了邊鼓,充實了改革的理論基礎。
黃曆在《國路》中曾經寫道:“將很多理論信奉為萬世不變的經典,本身就是荒謬和錯誤的。類如馬克思,他去世一百多年了,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這些變化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如何發展,他是不可能清楚的。他是思想家,是理論家,但絕不是預言家。人們不能要求象馬克思這樣的理論家為解決他們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答案其實要我們去探索,去尋找,去實踐……”
赫魯曉夫對黃曆的好感其實很大程度上便在於黃曆的思想與他要進行的改革比較相近,當然,赫魯曉夫的改革是看到了蘇聯體制的僵化,並不象黃曆自始至終是要建立一種積極進取、不斷過步的民族xì;ng格。但這並不妨礙赫魯曉夫藉助黃曆的理論達到自己的目的,雖然他的改革含有很多盲動和主觀的因素。換句話說,蘇聯和南洋聯邦能走到一起,既包含了經濟原因,也包括了政治因素。
黃曆率隨行人員棄船登岸,乘坐蘇聯飛機向莫斯科進發。本來黃曆是想坐火車領略一下被稱為“世界第十二大奇蹟”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沿途風光的,但考慮到六天六夜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