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子、車把、廚房、茶房等都管,所以人數雖多而不致棼亂。進香的人誠心極了,有的是一步一拜的,有的是提著臂爐的,聽說還有跳澗的。(他們以為只要誠心,便可由神靈護送回家,成其心願,其實只有活活地跌死。)到了這種地方,迷眼的是香菸,震耳的是鼓樂,身受的是款待,只覺得神秘、壯健、親善的可愛,卻忘記了他們所崇拜的乃是一種淺薄的宗教。”(顧頡剛:《走在歷史的路上——顧頡剛自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年,第79—80 頁)回到北大後,顧頡剛對妙峰山調查進行分類整理和精心研究,寫出了《妙峰山的香會》,分別歸納出了香會的來源、香會的組織、明代北京的碧霞元君香會、清代的香會、本年的香會、香會的分類、香會的日期、香會的辦事專案、惜字老會會啟說明等九個方面。
這篇民俗學的力作,在方法論上解決了蒐集材料的可操作性、整理材料的條理性、分析材料的洞察力、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技巧性等普遍問題,其在學術史上的創舉,不僅造就了一部民俗學的經典著作,更為重要的是在學術上創立了一種嶄新的研究正規化。顧頡剛在總結這次調查的意義時指出:其一,這次調查是知識界溝通與民眾聯絡的一種渠道,透過調查,明確了“朝山進香,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絕不是可用迷信二字一筆抹殺的。我們在這上,可以看出他們意欲的要求,互助的同情,嚴密的組織,神奇的想象;可以知道這是他們實現理想生活的一條大路。他們平常日子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