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摸摸她的頭,“好,無論在哪裡,我都會保護你,所以,不要擔心。”
“恩。”趙淑會心一笑,承了他的情。
翌日,朝堂上果然掀起一陣打壓趙弼的風潮,然而,這些大臣背後之人,卻忘了一點,若明德帝因此貶了趙弼,豈不是承認了這一皇室醜聞?
懿德他都能忍,趙弼之事,實不算大事,自然是死不承認,已證清白。
“讀聖賢書,為明事理懂大義,爾等寒窗苦讀,位極人臣,卻如此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朕深感寒心,諸卿均是受德高望重之士舉薦入朝,如此是非不分,聽信市井之言,實乃毫無半點賢臣之範,來人,傳朕旨意,即日起,重整科舉,但凡入仕,必得經過科舉一途,廢除舉薦之制。”
如今,地方上的革新順利進行,而諸位藩王,除景王之外,又全部削除,明德帝說話時腰桿硬了不少。
眾臣沒想到明德帝會如此回應他們的請奏,但關恆、慧王、林朝英都是明德帝提拔的,顏時忍與秋樘始又致力於改革,自然不會反對。
無掌大權之人反對,便很快實施下去。
廢除世家舉薦制度,重視科舉,改變了世家對官場的壟斷,從此歷史跨入新格局。
明德帝的一生,對親人或許他做得不夠好,但在他當政的時期,削藩、變法,為二十年後的大庸盛世奠定了絕對性的基礎。
作為皇帝,他是當之無愧的英主。
可以說,他這一生,無憾了。
趙弼又逃過一劫,但德妃和皇后,是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
透過此事,德妃明白了一個道理,趙弼比太子難對付!
政客都懂一個道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很快,宮裡的女人,又凝結在了一起,就關於扳倒趙弼之事,達成高度一致,朝堂上,也並未停止過對趙弼的討伐。
趙淑在旁邊看著,絲毫沒有出手的意思,很聽明德帝的話,在府上做女工,更多的時間是和小侄子/皇弟們鬥地主。
明德帝正大刀闊斧的改革科舉制度,並要在年關開科,日理萬機,暫時忘了給永王府過繼嗣子之事。
而關於趙弼負面的訊息,愈演愈烈,趙弼回京道,他的黨羽立刻集聚在四皇子府商討對策,但均想不出任何對策。
趙弼也秘密入宮見懿德,懿德對此事,倒是並不在意,她淡淡的道:“弼兒,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聲名是人說出來的,成王敗寇,只要你做了皇帝,史書任由你改寫,百姓必須對你畢恭畢敬,弼兒,不要在意這一分一毫的得失,你是做大事的人,母妃相信你。”
趙弼聽了這番話,如受重擊,不可置信的看著懿德,“母妃,您是讓兒子逼宮?”(未完待續。)
第十三章 合格的政客
懿德知道趙弼下不定決心,不過她不著急,人都是慢慢逼出來的。
她淡淡的道:“你好好想想,這世上,你不去害人,總有人要來害你,而你以德報怨,卻總有人以怨報德,你的友好和不爭,總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大家都不是好人,不若不信,過幾日便知道,我說的話,句句屬實,人活在世上,不過短短几十年,若做不到寧我負天下人,也不要天下人負我,你終將只能做個失敗者,無數英雄人物,誰不是踏著累累白骨,成就的赫赫威名?”
一番話說完,她擺擺手,“我乏了。”
趙弼心一顆心瘋狂的跳動,默默轉身回了四皇子府。
他心中在激烈的掙扎,一個聲音告訴他,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只要他成功了,天下就是他的。
而另一個聲音又告訴他,弒父篡位他也得不到想要的,因為人心只能屈服於武力,而不會接納武力所帶來的地位。
他不敢賭,若逼宮成功了,那天下將再次硝煙四起,再次四分五裂,他手裡沒衛廷司多兵,他打不過。
可,若不試試,被人打入塵埃了,該怎麼辦?
蓁七重看他心事重重的,不由問:“怎麼了?可是娘娘跟你說了什麼?”
對於蓁七重,他是信任的,看向他,無助的道:“母妃讓我逼宮。”
“什麼!”蓁七重大驚,“不可,萬萬不可。”大驚過後,他急忙阻止,“若逼宮了,你將受萬世唾罵,我知道你不貪圖享樂,你有你自己的抱負,但若逼宮,將會有非常多的人對你群起而攻之,不能這樣做!”
“你也覺得不該逼宮嗎?”他像個迷茫的孩子,不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