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也能超越後來赤壁時的自己了。
諸葛瑾見說服了妹夫,內心卻是暗道了一句僥倖。
只有他自己清楚,為什麼非要抓著今年這個機會打公孫度?為什麼就是不能拖到明年春耕後?
還不是因為史書記載得明明白白,歷史上公孫度就是今年死的。
古代乘喪伐人,不但道義上有點欠缺,關鍵是容易激發敵人的憤慨,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所以能避免還是避免。
諸葛瑾倒不是完全為了劉備的仁德大義名分,更是為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想更好地瓦解敵軍的人心。
但是,如果不是知道敵方首腦死了後、再‘乘喪伐人’,而是先開始伐。打了一半敵軍主帥病死了,那就不存在任何道德瑕疵了。
而且敵軍將士也會人心煌煌,覺得這是天意不佑我軍,是天要亡公孫家,所以才讓公孫度死在這個節骨眼上,軍心士氣會極大崩盤。
這其實跟歷史上四年後、曹操南征劉表時非常相似。曹操就沒有趁喪伐劉表,而是大軍出征走了一個月,快到新野、樊城了,劉表自己憂懼加重病情,突然死了。
這種情況下,歷史上的荊州軍就完全沒能團結凝聚起戰力,而是直接崩了,劉琮被蔡瑁帶投,荊襄之地兵不血刃易主。
有歷史上劉表的例子作為借鑑,諸葛瑾怎麼能錯過這種良機?
只可惜“預言敵方諸侯病死時間”這種事情太過逆天,諸葛瑾不好直說,也就找了其他一堆次要理由掩飾,便於最終堅持自己的方略。
最終公孫度真能如期病死,那天下人也只會覺得是天命在劉備一側,更加導致那些弱小諸侯向劉備靠攏,也算是一層額外的人心收穫。
……
諸葛瑾和妹夫暢論兵法,切磋後續戰備部署方略,數日時間倏忽而過。周瑜對於後續真動手後該怎麼打、有哪些注意事項,也愈發磨合周密。
在渤海這種水深不過兩三丈的淺水窪裡行船,也沒什麼風浪,非常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