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還要簡單搶修一下被大火破壞得過於嚴重的地方,以抵擋敵軍隨時可能出現的反撲。
夏侯淵也在陽平關固守待援,同時派出信使傳檄漢中各縣,讓各縣各自謹守地方,緊閉城池,萬萬不可大意。
雙方的後續援軍在得知前方變故後,也是不顧山道危險,強行加急行軍。
說來也巧,兩天之後,七月底的一天,
曹休帶領的三萬曹軍援軍,就走褒斜棧道,沿著沔水出箕谷口,進入了漢中盆地。
只因沔陽縣已經被魏延佔領,曹休倒是沒法直接沿著沔水順流而下進城。只能是在沔北三十里外,就斜刺裡走陸路往西南方拐,來到陽平關東側的大營,跟夏侯淵會師。
至此,曹軍的陽平關守軍、夏侯淵撤往陽平關的敗兵,以及曹休帶來的三萬援軍,三方順利會師,總算是在陽平關附近重新聚集起四萬大軍,重新有了一戰之力。
但與此同時,張飛帶領的劉備軍援軍,也有三萬人左右,也跟著魏延、王平開闢出來的道路,翻越米倉山出谷,經定軍山來到沔陽縣,幾乎跟曹休前後腳抵達。
如此一來,漢中盆地內,雙方總兵力差不多都在四萬五千人左右(曹軍在南鄭縣城還有五千精兵守城),而且都進入了盆地平原地帶,地利上也徹底拉平了。
糧草方面,曹軍在南鄭城內還有不少存糧,但沔陽被奪後,陽平關守軍只剩平時儲存在關內的那部分糧食。
張飛剛來,只有隨軍攜帶的半個月乾糧,加上沔陽和定軍山的一些餘糧,一時間跟夏侯淵倒也旗鼓相當。
而與此同時,在陽平關再往西的方向,陽平關道口和陽安關等地,劉備和甘寧還在死死固守,掐斷陽平關以西的陳倉道,不讓曹操的主力過來和夏侯淵會師。
各方就如同三明治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一層一層彼此隔開。
最西邊是堵在陳倉道上的曹操,
中間是堵住陽平關道口的甘寧、劉備,
再往東是陽平關裡的夏侯淵、曹休、馮楷,
再往東則是沔陽縣城和定軍山上的張飛、魏延、王平。
當然如果順著漢水繼續往東看,還有南鄭縣城裡的五千曹軍、再往下游的南鄉縣曹軍,以及再下游西城的黃忠、霍峻。
整個漢水沿線,整整六層夾心,敵我交錯,互相腹背受敵。
不過,曹操和劉備甘寧之間、劉備甘寧和夏侯淵之間,畢竟有山險關隘阻隔,一時之間也打不起大仗來。
地理因素註定了,這三方之間誰主動發起強攻,誰就要吃巨大的虧、承受巨大的地理劣勢。
而張飛和夏侯淵之間,卻是沒有什麼地理阻隔了。
大家都在漢中盆地內部的平原上,都無險可守,大家都是四萬打四萬,糧食也都不算多。
都很迫切想要在一個月之內把對方幹掉、這樣才能確保自己這一方重新全據整個漢中盆地。
在這樣的局面下,雙方也就沒有再拖延矯情,張飛僅僅休整了一天,就從沔陽縣西進,直撲陽平關背後的夏侯淵大營。
夏侯淵也把曹休和馮楷全部組織起來,出營列陣,跟張飛堂堂正正打這一場決定漢中盆地歸屬的決戰。
——
ps:抱歉,這兩天有點卡文……主要前面決戰策略的大綱被改了,稍微有點圓不回來。爭取明天寫到夏侯淵的最後一戰。
而且曹軍還有那麼多兵力,非要讓夏侯淵死在定軍山,也確實不科學。因為現在的魏延確實沒這個實力,年輕的魏延跟黃忠還是有差距的。哪怕不考慮刻板印象,你寫魏延直接斬了夏侯淵,肯定一堆人跳出來噴不合理。
所以,讓夏侯淵親自指揮漢中這場四萬人打四萬人的大決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