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當然不能發行直百錢,咱要做得更有技術含量(3 / 3)

小說:舍弟諸葛亮 作者:浙東匹夫

諸葛瑾畢竟有豐富的經濟常識,這些道理他一瞬間就能想明白。

不過,以他的謹慎,以及對歷史的瞭解,他還是不贊同劉巴的想法,他覺得對方還是把問題想簡單了,需要進一步完善。

於是,在劉備和劉巴期待的眼神中,諸葛瑾依然斬釘截鐵地給出了否定意見:“主公,我以為此法斷不可用,或者至少要進行重大的最佳化,改頭換面才能用。”

劉備對諸葛瑾的遠見,已經是見識多年了,屬於絕對信任。所以諸葛瑾一說不能用,劉備都沒猶豫,就直接表態:

“子瑜如此說,必然是有道理的,那此法就暫緩吧,且說說要如何最佳化。子初回去,也要再斟酌損益。”

相比之下,劉巴卻略有些不甘心,仍然堅持追問:“司徒神機妙算,我等凡俗自然萬不可及。但在下還是希望司徒能為我解惑。”

諸葛瑾“啪”地一展摺扇,輕輕搖了幾下,雲淡風輕地說:“以官府信用擔保大錢能用於足價購買錦緞、鐵器,甚至是隻允許用大錢購買錦緞、鐵器,固然可以保障大錢被世人接受。

但是,如果有敵對諸侯,或是民間豪強,參與偽造大錢呢到時候,他們豈不是用五分之一的銅,就白白偽造出了相當於大錢購買力的偽幣二十錢的銅,熔鑄為一枚直百大錢,買到相當於一百錢貨值的蜀錦,朝廷要承擔多大的損失

你這個法子,想得還是太淺,連怎麼防偽,怎麼打擊都沒想到,一旦落實,必然會造成混亂。”

諸葛瑾短短几句話,就把歷史上直百錢配合“蜀錦硬通貨繫結”的政策,所存在的漏洞和侷限性,說得明明白白。

沒錯,歷史上劉巴想到的招、諸葛亮後來也最佳化了,實際上使用起來確實效果不錯。但那其實也是有運氣的成分的,而且要結合特定的時代背景。

這裡面一個最重要的運氣成分,就在於當時魏、吳兩家聽說季漢搞了直百錢後,覺得這果然是一個搜刮利器,然後他們也跟著搞了,甚至搞得比季漢更誇張。

東吳孫權歷史上後來鑄造的“大泉當千”,說是當一千枚五銖錢,但甚至重量都沒有比舊五銖重,就是原本一錢的分量——劉備的早期直百錢,好歹還相當於五到十錢的重量呢。

魏國也搞過類似的東西,只是沒孫權那麼不要臉。

這樣的情況下,變成了三方比爛,諸葛亮拿出“蜀錦直百”的硬通貨承兌,自然是起到了效果。

而且因為三國都自建了國號年號,大家為了正統性的考慮,沒人去偽造別國的貨幣。自己官鑄的銅錢都是本國年號的,所以季漢的直百錢也就沒被外來偽幣衝擊。

畢竟在封建帝王眼裡,賺錢是小事,外貿規模也就那麼一丁點,犯不著為了外貿上賺點便宜,把自己的威望和正統性給丟了。

如果輕易鑄別國錢的偽幣,知道的人清楚你這是想佔小便宜。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伱是尊奉鄰國為正朔、用他們的年號呢。

但是如果這種情況,擱到後世不存在正統性考量的時期,發虛值鑄幣還不搞防偽的一方,絕對會被敵對方的偽幣衝爛的——

比如二戰時候的德意志銀行,就不存在正統性考慮了,他們用專業手段直接造假英鎊,一度海量花了出去。

當時倭寇也大肆偽造法幣,想要衝垮華夏,只是當時法幣本來就超發濫發了,倭寇那點量才沒掀起風浪。

諸葛瑾知道那麼多後世教訓,他當然知道把這些漏都堵上。

直百錢的思路可以用,但不能是生搬硬套地真的發行直百錢。

你得專門搞一種防偽的大錢,讓其他諸侯沒法指望有材料就簡單偽造,要有技術門檻。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