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島嶼被日本攫取。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向中國歸還了臺灣島之後,卻把附屬島嶼釣魚島交給了美國去託管,而中國政府因此一直都對外宣佈釣魚島是中國的一部分。可上世紀六十年代聯合國的礦產勘探專家在釣魚島附近發現了大規模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之後,日本卻立刻派多家石油公司前往釣魚島,並將島上原本的中國標記全部毀去,轉而換上日本沖繩縣的界碑。可以說,日本人的這一做法是非常無恥的,但是更無恥的還在後面——1971年,日本人和美國人偷偷商議之後,美國在退出亞洲之時將釣魚島私自劃歸到了日本的區域中去了。這一私下交易遭到了當時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以來,兩國政府都從大局出發,同意將釣魚島的主權問題暫時擱置並等待以後條件成熟之時再行解決。可是,在1978年,日本的一些議員竟然公開叫囂讓中國奉還釣魚島的主權,而日本政府也非常及時地派出飛機和巡邏艇對中國在釣魚島海域進行捕撈作業的漁民進行監視。1979年5月,日本政府竟然在釣魚島上修建了機場,此外還派出了測量船和調查團。日本政府的做法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最後迫於壓力,日本作出了讓步,撤離了調查團。

而如今,日本和中國在海洋資源上的爭奪已經愈演愈烈。2005年10月在中日的第三輪磋商之中,日本提出了在中間線兩側共同開發的議案。從表面上看,日本的這一做法就是為了爭奪東海的石油資源,但是實際上卻是日本有意令資源之爭擴充套件為領土之爭。日本的這一方案被中國否定了,中國還是繼續堅持以前的策略:明確宣誓對於釣魚島等領土的主權,同時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和日本關於東海問題將會長期存在,而日本要努力加強其海洋資源大國規模的野心,也是亞洲其他新興經濟體必須嚴加防範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 石油驅動下的戰爭機器(1)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在工業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的,這使得石油作為戰爭資源登上歷史舞臺。

1918年,在英國政府為以寇松勳爵為主席的協約國石油會議舉行的宴會上,寇松表示,戰時他在法國和佛蘭德一帶看到的最令人驚異的一幕就是乘坐汽車的陸軍。他稱:“協約國事業是在石油的波浪上駛向勝利的。”而法國參議員貝倫格爾則說:“石油這個地球之血,也是勝利之血。德國顯然對自己在煤、鐵方面的優勢太自負了,他們沒有想到我們在石油方面的優勢。作為戰爭之血的石油也將成為和平之血,當戰爭結束,和平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百姓、我們的工業和商業、我們的農場主都在要求擁有更多的石油和更多的汽油。”事實上,一戰期間,為了能夠取得優勢,各種最新的發明都被用在了戰場上——不僅包括汽車和坦克,還有飛機以及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新型艦船。都用在了戰場上,其實,正是在這些新式武器的協助下,英法聯軍才得以在各種戰場上取得優勢,最終迫使德國投降的。而支撐這一切的,正是石油。正如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在戰爭最緊要的關頭告訴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汽油在未來的戰爭中將像血一樣重要,不能供應汽油將會使我們的軍隊立即癱瘓。”正是因為汽車的大量使用,英法軍隊才得以在軍隊和戰略物資的機動上保持優勢。

在這場戰爭中,越來越多的汽車加入到英法軍隊中,至戰爭結束時,汽車的數量已經超過20萬輛,所以克里蒙梭在向威爾遜求援時才會這麼說。而為了保證協約國的燃料供應,作為當時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美國將其四分之一的石油輸往歐洲,這給了協約國有利的支援,使勝利的天平最終向英法傾斜。

如果說一戰期間,石油在決定交戰雙方勝敗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開始,石油就成為了交戰雙方的爭奪目標。也就是說,石油已經成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

德國深知石油供應是其重大缺陷,如果沒有石油,那麼就不會有能夠高速機動的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機械化部隊,而驅動這些鐵甲戰車正是戰爭力量的源泉。為了解決這一嚴重問題,企圖再次發動戰爭的希特勒開始大力發展德國的合成石油工業,希望用德國先進的化學技術解除對外國石油供應的過度依賴。

在德軍入侵波蘭,發動戰爭時,德國已經有了14家氫化廠為其提供合成石油作為燃料。之後,合成燃料的生產開始加速,達到日產7萬桶,佔石油總供應量的64%,但這仍然沒有讓希特勒放心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