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部分(2 / 4)

小說:超級程式 作者:指環王

精神世界擺脫現實束縛而發揮其想象力。集中意念,是使思想指向自身的重要步驟。精神世界的活動由靜而產生的多向性、發散性,難以自發地產生聚斂作用並形成預期的思想成果和功能,需要發揮思維的定向控制功能,使思想的物件指向自身的問題。想,選擇何種思想材料進行思索,這對於提升人的精神意境至關重要。思想材料的性質會決定思想演化的路向。對於煩惱之人,勸其想一想、憶一憶高興之事,常常可以收到預期效果,原因就在於思念美好事物,可以使人產生美好體驗,淨化人的心靈。如果總是記住世界美好的一面,可以視為良好心境的養成之法。

人為什麼而活著?這一問題具有強烈的外向指向性特徵。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無疑具有多種解法。這裡要提出的問題是精神世界有其獨立的系統,成為獨立的思考空間,自成一體的精神源泉,成為物件化的精神存在領域,需要揭示其內部結構和潛能。人們在一般情況下所討論的生存行為,往往屬於接近日常生活表層的心靈現象和行為,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取向,缺乏深層思想、精神內涵。為了探求人的行為深層思想、精神內涵,還需要汲取宗教、哲學方面的思想精華,以尋求行為的終極性根據。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市場化程序的加深,網路化經濟的形成,人類活動的複雜性與風險性增強,人們越來越習慣於以更加寬容而開放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文化,甚至積極地從中汲取精神和智慧的營養,提高努力的水平,使各種思想文化開始迎來交匯融合的新的春天。(未完待續)

第二八三章 理性的生命觀

否定人的自性自有卻迷戀於大而化之枯燥條文式的說教已經受到人們普遍厭棄。為了建立有關生命意義的程式化模式,吳為在繼續思索。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感覺到的生存、生命意義,其特性是實在的、有形的、片斷的,具有明確的時空邊界,是可以度量的,因此也是暫時的。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理解、實現通常也是以這些暫時的東西為載體。如果說超越,也只是在較低階水平上實現之後自覺地向較高階水平的努力。這種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理解,侷限於暫時性的理解,因此存有程度上的差別,呈現為水平級次的差別。時間會改變一切。感覺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吳為從自己的切身經驗中體會到,現實中的高峰體驗,也是暫時的、易逝的、有限的,因而伴隨而來的全部感覺都會消失。如果我們為這樣一種樸素、直白的生命觀所左右,就會陷入一種週期性的獲得與失落的迴圈之中,只有關於生命的純精神性的理解,超越一切暫時性理解的意識,才會接近或達到對生命意義的永恆性、固定性的理解,獲得純精神性的生命意識。

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過程,在於不斷變化之中,是一串連續狀態,而把生命的意義寄託於任何某個具體階段、具體形式都是不可靠的,都會被時間的流逝輕而易舉地摧毀。這就是生命的規律,生命的必然性。我們面對這種規律、這種必然,不應該受制於此,成為生命的奴僕,而是從容面對這種規律性、必然性,樹立與生命全過程相適應的生存意識、生存理念。努力提升生命全程的意義。

生存意識是一個面向現實的具有動態性、開放性的系統。時下流行的健康意識實則是珍惜存在、珍惜生命的反映,存在就是意義,呼籲人們自珍自愛。是生存意識在普遍意義上得到肯定,是對生存、生命的自我保護意識。是社會意識向個體、個性層次的迴歸、回返。這種變化是否會導致出內向、封閉、低落、保守、狹隘、消極的個人主義或極端的利己主義?開放的市場經濟會有效克服、避免生命的自我保護意識滑向低階、原始的個人主義。叔本華的生存空虛說認為,人的生存無價值,生存的本質是以不斷運動作為其形式,人生是受需求和迷幻所支使的活動,人生未達目的產生的煩惱是造成人生空虛的原因。僅僅把人的生存看作是由若干連續的點或片段所組成固然有其合理性,但若由此得出人生空虛的悲觀主義結論則是反社會、反歷史的,甚至是荒謬的。生存空虛說並不是去指引人們珍惜組成人生的每一個點,從而不斷豐富、拓展人生的意義。生存意識問題的提出實質是提醒人們關注人的生存問題。尤其是民間大眾的生存問題。這裡可以選擇多種多樣的方式,諸如使人無知、滅欲而獲得解脫;教育、自救;消除產生貧困、痛苦的制度性、社會性根源;實行普遍的社會救助等等。現代文明的進步排除了第一種選擇。由生命的自我保護意識可能衍生出若干種路向:回返於內向的死寂狀態;尋求超凡脫俗的精神超越,以擺脫人生的喜樂哀愁;在現實中尋求財富的佔有以提供生存發展的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