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2 / 4)

小說:新安江大移民 作者:猜火車

事家裡理解嗎?”

答:“家裡人都理解,但花了將近一萬多塊錢,作為農村人,特別是我老婆她一個農村婦女,心裡也可惜呀。”

問:“既花錢又吃苦的事,什麼力量支撐你?”

答:“我老家在茶園鎮賦溪鄉低巖山,那是一個很富裕的村莊。1958年後靠到賦溪鄉的大茂嶺村,靠開荒餬口。1959年,移到畜牧場轉為農場工人,但好景不長,畜牧場很快倒閉了,我家就成了新安江水庫中的自流戶。1964年,才遷移到龍泉,移民的路走得太艱難了。三次移民的每個腳印,都深深刻印在我的心上。”

“我就是恨自己書讀得太少了,無能力把這段歷史寫出來。”他最後感嘆道。

我在回程的車上拿著《紀念冊》翻著,這雖然是一本不合標準的草圖,但這是一位62歲的老漢刻在心裡的一種夙願。它記錄下的是30萬新安江水庫移民大遷徙在一個親歷者心中的悲壯。

。 最好的txt下載網

4.械鬥事件(1)

新安江水庫移民1958年開始的第一撥遷移高潮,正趕上全國農村興辦食堂的熱潮。老社員開始三天,把這些為社會主義建設離開故鄉的新社員當做座上賓,吃了三天白米飯,第四天開始,有的地方新老社員就吃稀飯了,一個人的飯分作兩個人,甚至三個人吃。到後來,老社員見新社員沒有從淳安、建德帶來一粒米,吃的是老社員鍋裡的飯,就一肚子怨氣。新社員卻認為自己是從富裕地區來的,從來不為吃飯擔心,現在連稀飯也喝不上,也有了一肚子怨氣。新老社員的矛盾就這樣萌發了。從1961年開始,新安江水庫移民的信訪就成了浙江省的一大難題。移民的告狀信像雪花一樣飛向淳安縣移民辦、省移民辦、國家水利部和中南海。我從浙江省檔案館調出了浙江省民政廳1961年下半年至1962年上半年,供領導參考的三期新安江移民安置工作《簡報》。

1961年10月4日,第一期《簡報》是這樣記述的:

自省委9月初在杭州召開移民工作座談會後,省民政廳已組織工作組會同杭州市民政局、桐廬縣移民辦公室共14人,分三組去桐廬縣窄溪公社下洋洲、灘頭埠、蔣陸家等三個生產大隊,進行調查研究。經過初步摸底,該公社安置的4070個移民中,有1500人安置地點不當,生產生活困難較大。下洋洲的六個移民生產隊,三包任務普遍未完成,有的減產50%以上,夏收預分口糧每人最高的減57斤。以三個月計,平均每天每人不足七兩。目前有的已開始吃青,有兩個移民已開始外出討飯。建德縣派出兩個工作組在楊村橋公社上、下市兩個生產大隊解決了移民中存在的問題。一是上市大隊當地社員每人一分自留地,而移民平均只有厘,現已劃出畝,移民與當地社員同樣待遇;二是食堂停辦後,當地社員飯票兌現糧票,而移民中有七十多斤飯票被宣佈作廢,移民反映“鈔票算去,飯票沒有用,不平等待遇是哪裡的道理?”現700斤飯票已換成糧食退給移民。三是移民農具量少質差,遷來時帶來的七千多元生產資金交給大隊,獨立建隊的移民隊只分到破稻桶一隻,曬席四條,籮筐三擔。現在分給移民隊耕牛兩頭、農具16件、籮筐三擔,並撥給現款1000元,由移民隊自辦農具。……上、下市兩個生產大隊反應,當地社員和移民的矛盾問題,主要是大隊領導對移民歧視,各地要針對本地情況,認真解決移民中的問題。

第二期《簡報》是這樣敘述的:

今年9月11日至10月10日止,一個月內收到新安江水庫移民來信43件,接待來訪673人次。反映的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生活困難,臥病逃荒現象嚴重。桐廬縣窄溪公社下洋洲生產大隊移民來信反映,原來平均每人每年口糧474斤,平均每個勞動日8角3分,移到窄溪後,口糧只吃原來的65%。1958年,每個勞動日只有2角5分。移民中倒欠戶佔總戶的85%以上。外流已有六戶,19人。死亡20人,其中五保戶唐香鳳因生活困難,投水自殺。窄溪公社鳳龍大隊移民來信反映,移民後,終年辛苦,不得溫飽,出門愁柴,進門愁米,目前又受飢餓威脅。出賣衣物、傢俱的已有九戶。遷來的725人中,三年來連餓帶病死掉41人,外流297人。二是居住條件差,不能安身,難以安心。富陽縣新登公社新建管理區移民方玉堂等49人來信反映:1959年遷來後,住房迄今未復建,擁擠不堪,父子、婆媳同居一室。燒飯、睡覺、大小便都在一間屋。家禽、家畜、家庭副業無法發展,積肥也有困難,好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