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4 / 4)

小說:北京法源寺 作者:

以完正果,則是最根本的。我認為從大目標看來,他想要用一死證明改良之路不通,中國問

題的真解決,有賴於大家去革命;但從眼前的較小的目標看,他的甘心一死、甘心先死,實

在有鼓勵大刀王五他們去救皇上的作用在內。

我們不要忽略了譚老師性格中的俠義成分。在他的俠義性格里,看到光緒皇帝受了漢族影響,甘願犧牲一切,去救中國,因而換得如此下場,他是心裡不安的、抱歉的,因此他最後還要救皇上,他自己沒有力量,所以拜託大刀王五他們去冒大險,於是他又對大刀王五他們心裡不安、抱歉了。他最後以一死明志、以一死表示不苟活、以一死表示大丈夫對自己乾的事自己會付出一條命來負責,這是很光明磊落的。

從這種目標來看,‘兩崑崙’是指王五和胡七的說法,反倒近似。有的說王五和胡七是

崑崙派劍俠;有的說唐朝小說《崑崙奴傳》有‘崑崙奴’摩勒、宋朝《太平廣記》也有陶帆

和他‘崑崙奴’摩訶,都用崑崙表達俠義的行事,所以‘兩崑崙’指的,是劍俠們救皇上的

事。

那首詩最後寫他自己這邊,從容而死;而把救皇上的行動,託付給劍俠們了。照這樣路

子解釋下去,可能‘兩崑崙’中,一個是指譚嗣同自己,一個是指王五。他們之間的關係,

也變成去者與留者的關係。

當年公孫杵臼說:‘立孤與死孰難?’扶養孤兒長大成人和一死了之哪個難做?程嬰說:‘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說:他們姓趙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