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3 / 4)

小說:北京法源寺 作者:

了再來、失敗了再來,終於說動了皇帝,得君行道,聯合譚嗣同他們搞起變法維新了。

但是,表面上的成功,其實就是骨子裡的失敗……康有為花了十年心血,只證明一件事,就是譚嗣同用鮮血證明的:改良之路是走不通的。他們用失敗證明了此路不通,結論是,要救中國,只好大家去革命。

譚嗣同可以不死卻甘願一死,最大的原因,就是要證明這一結論。

我老了,不能有什麼作為了,我看,從今天以後,你還是做離開廟裡的準備吧,到天涯、到海角,把自己投身出去,去做一個真的革命黨吧!寺廟對真正有佛心的人說來,其實至多隻是一個起點和終站,因廟生佛心,因佛心而離開廟,在外救世,也許有一天,你救世歸來,可在廟裡終老; 也許有一天,你救世失敗,和譚先生一樣,可在廟裡停靈。

不管怎麼樣、不論哪一種,都比年紀輕輕的就在廟裡吃齋唸佛敲木魚來得真實、來得有益。我看,是時候了,你也二十六歲了,你就照師父指示,準備一下吧!〃 餘法師說著,輕拍著普淨的頭,普淨深憎地望著師父。低下頭,一會兒.再抬起頭來,咬著嘴唇道:

〃我從八歲到廟上來,就一直擔心有一天師父會不要我了,十八年過去了,今天我終於從師父口中聽到這種話。當然我知道這不是師父不要我,而是更要我去做我該去做的事,我就照師父指示,到天涯海角去。唯一的遺憾是我不能由早到晚照料您老人家了……〃

餘法師微笑著,又輕拍了普淨的頭。

〃普淨你看,譚先生死了,他有父親在堂、有妻子在室。他又由早到晚照料誰呢?在四萬萬中國同胞前,他一己之私的親情,一概捨棄,誰也不照料,照料的只是眾生。這種心懷,才真正是出家人的心懷。儒家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佛門卻是'舍吾老以及人之老',有大感情的人是不在意小感情的。〃

〃那麼,師父,你為什麼三十歲以後才出家?〃

普淨頂了一句,〃你為什麼不把廟作為起點,而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遁入空門.把廟做為終站?〃

餘法師為之一震。但是他很快恢復了常態,他轉了身,對著廟門,沒有看普淨:

〃這是你十年前就問過我的問題,我沒答覆你,只說有一天你會知道。那一天啊,現在還沒到來。 我只能告訴你,我從三十歲後出家以來,我一直懷疑法源寺是我的終站,我雖然六十二歲了,人已垂垂老去,可是,我總覺得冥冥中還有一件事在等我去彌補、去續成、去做完,我直到今天還不十分清楚那是什麼事,但我可以告訴你那不是什麼事。就是:我不會壽終正寢在這裡,法源寺不是我的終站。普淨啊,我們在法源寺相會,也會在法源寺相離,就讓我們以離為聚吧……〃

正在餘法師說到這裡,從廟門那邊,走進來兩個彪形大漢。走近的時候,其中一個滿面虯髯的,一直用銳利的眼光。打量著餘法師,他不友善地盯著餘法師看,餘法師察覺了,立刻表情有異,低眉不語。兩個大漢擦身而過,朝裡走去,也連個招呼都不打。普淨看在眼裡,十分奇怪。

〃師父,你好像知道他們是誰,但他們對你好像不很友善。〃

餘法師兩眼看地,又抬頭看天,輕嘆了一聲。

〃普淨,你觀察入微,我的確知道他們是誰。那個留大鬍子的,不是別人,就是大刀王五。〃

〃大刀王五!〃普淨驚歎起來。

〃大刀王五。〃餘法師平靜他說,〃這位'關東大俠'現在五十二歲,他整整比我小十歲。不過,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只有十七歲,那是三十五年前的事了。〃

〃師父那麼早就認識了大刀王五?〃

〃那麼早。〃

〃剛才大刀王五顯然認出了師父。你們很多年不見了吧?〃

〃三十多年不見了。〃餘法師說,〃我看,我還是告訴你吧。你一直不知道我當年出家的秘密,如今我們分手在即,我就告訴你吧!〃

〃大刀王五跟我有一段相同的經歷,這經歷,大家都不願透露的,就是我們都做過'長毛賊'。所謂'長毛賊',是滿洲人對太平天國中太平軍的稱呼。太平天國起義時,號召恢復漢族蓄髮不剃的風俗、反抗清延政府剃髮留辮子的制度,所以就被叫做'長毛賊'。

近五十年前,金田起義時,天玉洪秀全三十六歲、其他各王都三十上下,翼王石達開只有二十歲,當時他們的確有朝氣,同甘共苦,有理想、有革命氣象,可是,到了打進南京城、打下了中國半壁山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